本帖最后由 教授jiaoshou 于 2010-10-13 10:00 编辑
现实由历史而来,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正当性。准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准确地把握现实,就不可能离开历史。中国修史有三种,即官修历史,如二十四史,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易修了两千年;学人独立修史,如司马迁,具特有的尊严与独立精神;民间史学,如孔子。此外还有野史。
历史界有个说法,说历史是现在人的历史。咱们不论修史,是看历史,看历史是为了看今天,这面镜子对于很多现实现象给与了本质性的根源答案。
1、看三国、南宋和清末两场战争
三国时期群雄辈出,是中国文化特别是谋略文化的一次大聚会。匡扶汉室一直是蜀的招牌,统一天下是真正的目标,根本的封建思想在诸葛亮那里占了统治地位,兵法战略退其次,有悖隆中对,所以天下终于未得;吴有安于一方的想法,只要不侵犯吴界,东吴绝不招惹是非,千方百计把刘备挤出荆州,对魏称臣纳贡,稳住势力,维持相对安稳,蜀亡吴国随之也就消失了。这与南宋有相似之处。三国有大战长坂坡和当阳桥,让人们知道谁厉害,实际上是曹操大败刘备诸葛亮,魏国始终固立中原,外力不可侵。
三国、南宋和现在的两岸关系可以比较。东吴、南宋没有扩张性壮大,臣服或纳贡是重要手段,利用蜀魏或辽、金、元,也仅是制衡,保持现状。蒋的台湾是要一个中国,主轴是“戡乱”和反攻大陆;现在是维持现状或主张独立。现在的台湾与三国时的吴国有些相像。
南宋求和苟安,悲情尽现。南宋存在了152年,北方一直面临多种势力的威胁,军力以守住两淮为限。岳飞等在击败伪齐应招东行时,金兀术告诉岳飞二帝已亡,大好的形势、皇上的信任、靖康耻的激励,让岳飞提出了收拾旧山河的想法,但从此岳飞失宠,直至被斩。临安有两帝时期比较安稳,出了很多成果,但朝风安逸,朝纲、朝政没有血性,岳飞、文天祥等均不得烟抽。
当时重视沿海经济和贸易、萌芽资本经济与国破偏安有直接关系。南宋与金大体以淮水为界,居于江南富庶之地,面积只有北宋的一半,国库收入却相当于北宋的两倍。实际上从这时到晚清的洋务运动,历时600多年,我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没有任何实质改变,这说明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牢固性,直至今天这些东西不能得到根本扫除,人治、为官理念随处可见。这样的南宋,组织不起来成系统的防御和攻击,没有收拾旧山河的目标,江山半壁在血雨腥风中沉落。
所以,宋代富足、福利、悲壮,发明了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艺,技术上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兵器再强,拿在没有血性的人手里,也挡不住铁蹄践踏,免不了国破家亡,这是血的经典。
大清维护2000年的政治、经济制度,导致中国百年劫难,封建制解体。鸦片战争是近代工业国家与原始农业国家的对抗,甲午战争则没有这样的差距。洋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中日两国在军事上处于同一起跑线,都是西方武装,而财富和金钱中国远远超过日本,但是北洋水师干净利索的覆灭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驾驭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的保证,再没有贤明“人治” 的支撑,国防资金用于皇室享乐,断送了北洋水师和军事“现代化”。
所以封建社会越久,就越陈腐、越落后、越没生气,积累到晚清及其后百年,结果是在劫难逃,终蒙千古大难。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制度先进与否决定着政治、经济、军事的成败,环境与其时的行为结果有因果关系。
2、看历史上有大动作的政府行为
有大的政府行为的朝代都与某个有争议的强势君王有关,如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科举、大运河、郑和出使西洋、洋务运动等,我们仅看看隋朝。
隋文帝时期,皇后独孤氏因为杨坚杀了宫女,杨坚没敢发作,骑马狂奔,入山谷间20多里,觉得天子的颜面扫地。独孤氏更是闹心,盼回杨坚,喜极而泣,“后流涕拜谢”。公元602年,独孤氏病死,杨坚解放了,歌舞升平、释情纵欲,身体透支,在生命弥留之际,想起了独孤氏,说:“皇后在,吾不及此。”但为时已晚,在独孤氏死后两年,隋文帝驾崩。隋文帝在建国和确立国家组织体系方面有卓越成就,杨坚是位明君,但隋炀帝杨广的争议就大了。
隋炀帝杨广文武兼具,亲平南陈、北伐突厥,屡征辽东,是远抵西北最远的唯一一个中国皇帝。他亲自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臣服朝见。杨广在各国商人云集的张掖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当下诗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这首《饮马长城窟行》是这次旷古创举的写证,文韬武略浸透其中,霸气凌天,实为千古名作。
著名的科举制度和遭痛贬的大运河是杨广千古昭彰的成就。科举使中国的帝制有了世界上最完备、最发达的官僚形成体系和结构,当今组织部的考官海选是科举的变种;运河也是千年一条,作用自不必说。他的政府大手笔后人世袭受用至今,没有哪个朝代可比;他不畏艰险、出苦耐劳的行迹,历代君王不及,特别是那些安逸、祥和的皇帝更是难以比肩。但大运河之类的暴政最终让他丢掉了江山社稷,受惠者让其遗臭万年。
3、看封建的农业经济社会形态
对比各朝代所反映出的特点来看,各有长短,但大的环境背景还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没有实质变化。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有了较发达的商业,但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市场,没有发展出成型的商业制度,海洋经济被排斥,以小农经济作为立国基础。小农经济不具有整体性和疏通性,不能形成社会化的生产与交流,经不起国家大动作的折腾。农业经济的保守和防卫性的特点,难以客观上支持扩张和对外战争,国家的创造性也受到限制。
自汉、唐、宋、元以来,中国在西域和东南亚的贸易主要是出口丝绸、瓷器、铜钱、铜器、铁器、漆器、糖、樟脑、硫磺、明矾和硝石等制造品,总量巨大,抢夺中国商人的海盗猖獗说明海运频繁。回换和压舱物主要为珠宝、牲畜、种子、胡椒、檀香、丁香、象牙等初级产品。
南宋商业和城市比重高,是在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资本、生产、市场、消费的制度和组织方式的条件下出现的,其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军备废弛,这种畸形的状态必另有原因,另有环境。除社会制度的原因之外,治国要安则思危、危则思强,这两条南宋都不具备。南宋的资本萌芽很快被扼杀,是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土地私有化无法生成,观念和制度环境从本质上就不接受工业化的新生事物,地主的土地不种田开工厂,那时无法想象。
工业化的起源主要靠人口增长消费、货币收入消费和工业产品代替传统产品。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未出现过。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蒸汽机等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制度有直接关系,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自由贸易理论及政策为此开辟了道路。而我国在19世纪以前一直没有这种理论基础和制度条件,所以就没有比欧洲更加平稳的进入资本制。明代也是极具争议的时期,虽有开海通商、出使南洋的壮举,但终于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清的封建制汉化思维谈不到进步与倒退,因为还从来没有过成体制的资本经济,而且从来都是本质上排除资本经济,所以中国成了世界的经典——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没有经历过成型的资本经济,就进入了几经变革的混合经济形态。
整个封建时期,发明创造无可计数(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多在民间自用或视为奇珍异宝,进贡皇宫实为殊荣,难见天日;历史上政府的大手笔、大创造,虽遗惠后世,却都没有好结果。四大发明,哪一发明被社会化?被规模生产?作为用品被市场交易和消费?这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原因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和生产关系。1840年到1949年是破坏性的转换过度,近60多年才有了社会化大生产、统一大市场、全民消费、国际分工与融通的观念、制度和实现环境,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时势,成为前4位的经济体,支撑起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强国。
4、看城市人口变迁
没有土地的货币收入人群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消费,是城市化的必需条件。封建时期,大型加工设备不能普及、小农家庭制造单位的体制排除了集中制造业发展的可能性。1800年-1851年-1911年,英国农业人口从35%百分比下降到16%,到低于8%;1801年到20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由20%增长到77%。
我国城市化率的数据不是很准确,只能看个大概。
在19世纪末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率比12、13世纪特别是南宋还要低,江南地区约21-24%的城市比率比英国早了600年,但整个的曲线大体上保持在英国18世纪的水平上,大力金刚掌的数据额可作为参照(中国古代城市化率水平:秦汉11%、唐13%、南宋24%、元朝3%、明16%、清13~18%)。
1949年城市化率17.43%, 1978年15.82%,2006年32.53%。 按国际标准, 30%、70%是初期、中期、成熟期的分界限,中国目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的封建农业经济积重难返,60年发展的速度极高,但也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今后10年会有显著大变化)。可见,社会发展跑不出制度、环境这只无形的手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