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拳过无痕 于 2010-7-24 19:34 编辑
除了拳击外,在下另一个爱好就是军事、历史。(好像,很多男同志都有这个趋向,呵呵)
不过有一点,什么事我都爱较真。要嘛我就不接触,要嘛我就探个究竟!算是自己性格习惯吧。我想论坛是个好地方,是一个交流的大平台。除开拳击以外,了解其它的东西也是很有益处,第一开阔了眼界,其二学习了很多道理。不是有句老话说的吗,要以史为镜。
今后只要有时间我会定期不定期发一些相关的军史,战例帖子。以专栏的形势来和大家共同交流。少年时期专门研习过一段时间日史,所以就由日本军史中一个段落作为开始吧。
龙与虎的激斗——日本战国史之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日本战国时代,自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起,足利幕府日渐势微。全日本群雄并起,刀兵攻伐。到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平定全日本岛建立江户幕府。130多年间。可以说是整个日本史上最精华、最高潮的部分。打个比方就像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或者三国时期,而且更纷杂、更混乱。
话不多说,切入正题,这场川中岛合战论规模、论对历史影响在日本战国军史上都排不上号,但论险恶惨烈之度那就是屈指可数了。整个过程也极为罕见,这里我先列个数据。
参战双方分别为上杉军 (上杉谦信);武田军 (武田信玄)
兵力 对比 13000 :20000 ,结果谁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上杉退走结束(注意是退走,不是溃走)
伤亡 为上杉军战死者三千四百七十名,负伤者约六千名,武田军战死者四千六百三十名,负伤者一万余名,累计伤亡率大致数据是上杉方伤亡9,360占总兵力(72%) :武田方17,600占总兵力(88%) ,(注:具体数据史籍也有出入,这里折中采用较主流说法)这够吓人吧。中外古今很少有把这仗打成这样还没分出高下的。一般冷兵器时代出现大量伤亡,都是一方溃败失去阵型,或者失去斗志,士气全无任人屠戮。要么干脆投降后被杀,比如秦赵长平之战。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方只要伤亡过半,估计都溃退了,有全军覆没的那都是因为被围着跑不了的。像这个第4次川中岛合战打成如此惨状,双方还能全身而退,仔细一琢磨,还真是一个少有之战。
第四回川中岛合战爆发在永禄四年(以天皇年号记,和中国差不多)(公元1561年),为什么说是第4次,因为实际双方在日本信浓境内的川中岛共有5次对决交锋,但真正拉开架势死磕的只有这第4次,其它几回基本就是两军对垒,相互戒备,最多也就是小规模的冲突。没办法,谁叫这双方统帅皆是在战国时期的超级牛×猛人。两军相对,那是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犯错就足以致命。
此战是战国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战,两位统帅在战略及行军调配上,应该算是平分秋色。下面就先介绍双方主帅吧,看看他们怎么个牛 ×法。先说外号“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吧。信玄原名武田晴信,剃度后的法名改为信玄。出生于1521年,为源氏名门。(按我们的叫法就是血统高贵)日本人就热衷并信奉这个。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统治者都出身于源氏或平氏、藤原氏。换句话,您要想统领天下,还要看看您血统纯不纯。日本人对信玄的评价按大家熟悉的说法那就叫,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非但如此他还是个极具人格魅力和统率力的一把手,吸引了大批人才供其驱使。信玄还是《孙子兵法》的忠实读者。甚至武田军的“风林火山”军旗也得名于《孙子兵法》中的用兵精髓“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当然信玄不仅仅是把这几个字绣上军旗这么简单,而是在真正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做到了。可想而知这样的信玄有多可怕。通常的情况那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其属地甲斐、信浓多产良马,信玄又以此基础建立了雄冠全日本的精锐骑兵部队,红色盔甲、红色马匹,名曰“赤备”。信玄谋略过人且胸怀大志,一心想完成“上洛”的目标,建立霸业。
大家伙得问了什么叫“上洛”?给大家解释一下,平安时期到战国日本人对唐宋文化都甚为向往推崇,唐东都为洛阳,这上洛就成了率军进入京都称霸的代名词。
一个能配得上武田信玄的对手必须得是个够分量的豪杰,而上杉谦信绝对是位够格的敌人。谦信生于享禄三年(1530)一月二十一日,原名长尾景虎,为家中幼子。本来是没有权继承家业,小小年纪便出家当和尚。后来却凭借个实力和逐步走上前台,最终成为越后地区的一方诸侯,为继承上杉家关东管领一职,改姓上杉,出家后得法号真光谦信,故名上杉谦信。这上杉谦信有多强?能和武田信玄一较高下?谦信14岁元服(相当与我们的成人礼)立刻上战场帮助兄长平叛,到19岁便扫平领地内各豪族势力并取代了哥哥守护代之职,到22岁就彻底统一越后一国,成为一方诸侯,一直到死,身经大小70余战,未尝一败。而且按他自己的说法,那叫无一战是为不“义”。
这家伙也确实特殊、少见,在那个时代基本上算无欲无求,一生不近女色(日本大多数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所有战争大致目的也是平定叛乱和帮助其它诸侯或小地主恢复原有秩序,要嘛就是奉朝廷或将军敕命讨伐那些不“义”诸侯。按日本史学权威坂本太郎著作《日本史概说》中评价那是“杀伐无常,狂争乱斗的诸国武将中间,谦信以尊神佛、重人伦、尚气节、好学的高节之士见称。”按我们现在的话讲,那叫是完美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化身,有时甚至偏于迂腐。但在战场上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们春秋战国的那位宋襄公就是位典型眼高手低的无能之辈。上了战阵两下子就完了。谦信也讲“义”但他在战场上就是自诩佛教的战神毘沙门天的化身,高举“毘”战旗进行所谓圣战,视生死如无物。凡是日本历史游戏一类,涉及到谦信的,在武力或军力数值一项那都跟3国吕布一样是满额100,可见恐怖。
同时谦信也是一位真正的战术大师、智勇兼备。在日本他的外号除了“越后之龙”还有就是“军神”了。这一点就不是吕奉先可比了。充其量布就是头脑简单的武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