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笔从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要说这历史,不知那位高人讲过“有时隔得越近反而看不清、讲不明。”这过去就仅仅数十年不知道算不算久,依稀覆盖其上的迷雾能一扫而光吗?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家长沙老相馆经营者的后人无意中找到了一些民国时候的老照片,虽精心补救无奈岁月侵蚀最后也只有一张能还原如初。照片右下角还有几个娟丽的小字“赠灵哥”。照片的主角是位妙龄佳人,按现在的话讲那就叫美得动人心魄,足以穿透60年寒暑让如今的我辈们也只有叹息叫好的份。年华如逝水,只有这薄薄的一页相纸轻轻锁住了那灵秀容颜、如诗气韵。这样一个美人,那样一个乱世,还有照片上那3个字“赠灵哥”,灵哥又是那位,竟有这般红颜知己?怎不让人心生好奇,别急,且容笔者为大家慢慢道来。要说这如今什么影视编剧多了去,煽情点火、艺术加工……总之怎么离奇、怎么吸人眼球就怎么编,可要和我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段相比那就差的远了。没必要再画蛇添足,也没法画,只说这其人其事已经算的上荡气回肠、百年传奇了。啰嗦许多,就先发发这张相片,先让诸位一睹为快吧!
近些年每年的5月16日,上海的天逸静园•玫瑰园墓地总会有位打扮得体、举止优雅的老太太去祭奠,老太太已年过8旬,不过每次到这里来的时候,脸上的神情仍带有热恋中的虔诚。她来这里是来见自己一生的挚爱,玫瑰园2楼房间一块汉白玉墙上刻着一首7言小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落款“爱妻王玉玲率子女敬立”。另一边一张照片镶嵌于白色石壁中,照片上一位军装男子英武俊逸,卓尔不凡,要说区区也是见过世面之人,此刻还是弄得语塞竟是无法形容,也只好来点古韵排比聊表心意。“眉如远山烟树,眼像太液秋风;嘴角若卢沟晓月,鼻挺似叠翠居庸。”换用现在“粉丝”语:“见过帅的,没见过这么帅的”照片下几个大字“夫君张灵甫”。这里也不必卖关子了,这位便是先头那张玉照提到的“灵哥”,而那位老太太就是当年玉照的主角,长沙名媛王玉玲。
上点岁数的朋友相必一听到这张灵甫3个字就会联想到我朝陈大帅,粟大将,还有一干上将军的辉煌战绩之一,孟良崮大捷。47年5月16日张灵甫身为前朝国军整编第74师师长就在这乱石山上陷入重围,3日夜鏖战,弹尽援绝。命陨沙场。为此战有我朝御用“文人”吴某(因为写了小说姑且算个文人)还创作小说一部名曰《红日》,后来63年还搬上银幕。导演是位福建才子姓汤名晓丹。那个特殊年代,这拍电影当然是要对我朝将士歌颂宣扬一番。可这位汤才子有点较了真,张灵甫不管怎么说那时候肯定得算大反派吧,选演员却用了曾经的当红小生舒适出演,说是要尽可能的真实。哎,这导演目光就是短浅,楞看不清形势。要说这真搞艺术的书呆子在政治上就成文盲了。这部电影我想不少朋友是看过了,80年代到现在,电视里也不知重播了N次。不过当时却差点胎死腹中,原因当然就是对我朝官兵刻划的还不够高大、对敌人,特别是张师长描写的不够“骄横、狡诈、凶狠…….。”最后还多亏了那时还没倒台的陈大帅认可点了头,这部电影才放了行。这陈大帅喜欢写点小诗,论文采水平只能算打油加强级。但论胸襟品行,无痕也就不多言了。据说在孟良崮一役结束后陈大帅特批400元为张师长买来上等棺木装殓,可惜因为张灵甫死的时候一身国军军装已经污损,只好找来一套本朝军服换上入殓。总觉有些奇怪,叹只叹这张灵甫实在顽固反动的紧,要是当初站队站到今日胜利一方,这一死就定是重于泰山了,也不致死后多年仍落个轻于鸿毛,再加一个顽固反动、反人民的称号。要么干脆就再早死个两年,倒在前朝抗倭之战中,这样“民族英雄”的名头也是跑不掉的。
另一位张大将比他早走7年。都是同一天5月16日,与倭敌血战不退,力竭而死。倭人感服其忠义,惺惺相惜,厚殓。并书牌位,其后前朝国军派人运回灵柩时,倭敌竟下令停止空袭一日,怕毁伤忠骸!这张大将最后葬于重庆梅花山,坟前自然是松柏常绿、香火不断。青青碧草也被做成精忠报国的字样。真是有些造化弄人,同样姓张同样在抗日战倭之战上洒过血(这张灵甫一条腿还落下残疾,浑身上下是无数战伤到死身体里还有未取出的日本弹片)就因为打日本的时候侥幸没牺牲掉最后又站错了方向只落了个反动派大走狗的骂名!可不管怎么骂,怎么再加工,这照片却没法改。张灵甫生前又素喜摄影,于是乎张大帅哥的不少照片就留下来了。笔者也就再八卦一次,前边说得那位民国小生,《红日》电影张灵甫的扮演者舒老先生在看过张帅哥的“玉照”后也是自叹弗如啊。要说这部经过陈大帅(那时候陈大帅已官拜本朝右丞相兼理藩院总理大臣)认可的电影命运应是红星高照了吧,可偏偏此后很长一段就像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不过区别就是这个“大玩笑”实在太好玩,好玩的可以玩死人,陈大帅在玩笑里倒台了,还有那位功勋满身的粟大将军也玩成了路线错误分子。而那位来自福建的汤导演连同其作品《红日》就玩成了“大毒草”。自己也差一丁点被玩死了!
不知道如果张灵甫没有死在孟良崮上是否能就能顺利度过那场史无前例的玩笑,历史没有如果,同样性格也决定命运,当年在即将踏上抗战一线时,这个后来被说成是死硬反动派的大走狗给兄长留下了这样的一封信:“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然。”当有有外国记者采访询问:抗战会胜利吗?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已经晋升少将的张灵甫答:“会的! 那时侯,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在南岳衡山-张灵甫用最擅长的碑体书法为74军阵亡将士忠烈祠题下了“为主义死”的大字。
留下的点点滴滴细节已经勾勒出了张的性格,沙场殉职可能就是他最好的归宿,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关中汉子会唯唯诺诺的走进一个叫功德林的地方接受改造、教育。更要命的是那里一度还关着不少另一类战犯—曾经憎恨的对手日本人。多少前朝大员、勋贵在这个叫做“功德林“的地方完成了“改造”,多少口口声声一死报效校长的将军们在这里经过“改造”从人民的对立面被挽救过来。信仰可以转变;连人也可以重做。但毕竟还是有那几个死硬到骨子里的人,张肯定是其中之一,就连他的部下估计也是整个内战期间最“顽固反动”的集体。副师长蔡仁杰、58旅长卢醒、明灿、周少宾…….十余将校都随这位张大师长去了,顺带提一下51旅旅长陈传钧,这位也实在罕见,弹尽被俘后,先是要求带着几个部属给师座遗体告别,后来又是坚决抵制改造,按本朝的说法那是反动透顶,看过不少红色经典的朋友想必清楚,我朝政工干部思想教育工作那是叫感天动地。别说一般人了,那什么前朝大特务沈某人;还有白公馆渣滓洞执行屠杀徐处座,还有校长爱将杜长官……前前朝的末代皇帝,这都.够难度吧,最后也在那“功德林”坦白认罪、洗心革面了。可这位陈旅长,论级别实在一般,可楞就是没“教育”过来,还没到送到战犯管理处就枪毙了。唉——迂呀!就算心里不服,稍稍敷衍也不致如此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估计就是指这个了。归根到底还是回到笔者要说的主角张师长身上来。既是传奇之事就从头说起吧!
第4任妻子王玉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