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215
威望1337 威望
财富8078 拳币
贡献1097 贡献
长老
长老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 积分
- 8215
![终身成就奖](static/image/common/1.gif) ![优秀素质奖](static/image/common/3.gif) ![论坛贡献奖](static/image/common/4.gif)
- 威望
- 1337 威望
- 精华
- 7
- 财富
- 8078 拳币
- 贡献
- 1097 贡献
- 在线时间
- 13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2-25
- 最后登录
- 2014-4-1
- 听众
- 16
|
发表于 2009-7-26 2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感人的好文章。
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且最底层普普通通‘三等公民’的生活细节,折射出人性的伟大、爱情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文章中塑造的‘父亲’形象个性鲜明,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父亲’伟岸品格却具有着共性与普片性,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基石。文章中的‘父亲’是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的概括,因此‘父亲’是大环境中的小人物,小环境中的主人翁。
文章语言平铺直叙,文章结构按时间顺序,给人以朴实无华的感觉。‘文似观山不喜平’,文章的高潮就在结尾处父亲的一段话;“----- -----还就这几天,睡了个踏实觉”,使得读者恍然大悟,父亲的光辉形象陡然升华,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联想,这是文章谋篇布局高明之处。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怀念父亲,不同的是朱自清以第一人称写实,自然而亲切,具有真实感。这篇文章则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多的进行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使得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煤球炉引发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父亲’是生活的强者
文章中的‘父亲’其实是生活的再现,他的优秀品格非常突出,是千千万万个父亲形象的浓缩。‘父亲’经济上的很贫困,精神上却很富有。‘父亲’穷得没有像样栖身之处,只能在城乡结合处靠近铁路旁搭个窝棚遮蔽风雨,锅碗瓢盆是家里娶媳妇的所有财产,就连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煤球炉’也是费了很大劲才搞来一个。‘父亲’确实穷得叮噹响。但在文章中‘父亲’丝毫没有被生活的拮据所消沉,没有表露为生存的艰难而忧愁,而是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在窝棚边他围起了栏栅,种上了果树与蔬菜,过上‘无车马喧’的自得其乐田园生活。‘父亲’忍辱负重,逆境中支撑起一个家的重任,不得不佩服‘父亲’是改变环境,创造生活的强者。
二;‘父亲’是我们学习怎样做人的楷模
文章中的父亲似乎有些迂纳,妻子对他每天晚上起来看炉子的不理解而取笑他,‘父亲’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只是‘嘿嘿笑’,尽管是尴尬的表情,他又能怎样?他没有条件来改善生活质量、改变现状。短短的文章中出现‘父亲’二次‘嘿嘿地笑’,四次出现‘父亲’晚上起来‘二次或三次’看封煤球炉的情况,把‘父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与默默的奉献精神反复叙述,使得‘父亲’的性格与品格逐步明朗化。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高潮。当妻子不在家的时候,他三十年来每天晚上要查看煤球炉二三次的习惯居然荡然无存,‘父亲’太需要好好睡个踏实觉了。妻子不在,封炉子的事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父亲’关心家人比关心自己要多得多,因此在没有煤球炉取暖寒冷的窝棚里睡觉,使得‘父亲’得了重感冒。文章虽然以一个煤球炉引发的故事,而故事的事事都离不开‘父亲’这根主线,‘父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学习怎样做人的楷模。
楼主写的文章清新自然,笔触流畅,漂亮的开头,有力的收尾,学习了,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