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帝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45|回复: 10

1971年邵氏的新片《拳击》PK 夙敌嘉禾的《唐山大兄》!

[复制链接]

7913

主题

1万

回帖

11万

积分

自由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760

论坛贡献奖贴图大师奖

威望
22004 威望
精华
21
财富
235012 拳币
贡献
20483 贡献
在线时间
192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1
最后登录
2025-7-18
听众
17
发表于 2009-6-22 23: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帕和霍老板貌合神离



老阿对小帕有知遇之恩



就像邹文怀对李小龙





我觉得邵逸夫与邹文怀有点像老阿和霍亚。
霍亚本来是给老阿打工,后来出名了单飞,抢了老阿不少生意,让老阿大为光火。

而小帕有点像当年的李小龙。
当年财大气粗的邵氏不待见初出茅庐的李小龙,而求贤若渴的嘉禾却力捧李小龙,最后李小龙和嘉禾双赢。
让邵逸夫后悔不已。

但霍亚的角色是邵逸夫,老阿的角色是邹文怀。
当年小帕投奔金童推广,但不受霍亚的重视,转投老阿的Top Rank门下。
当时被金童推广搞得很郁闷的老阿如获至宝,力捧小帕。
小帕也很争气,提老阿多次收拾了金童推旗下的拳手。
霍老板亲自上阵单条小帕,结果也被扁成熊猫。
最近小帕又把霍老板的王牌哈顿打得昏迷。可把老阿乐坏了。

老阿最近的指示:
停止内战,一直对外。
小帕和库托的窝里斗先别着急。
小帕你先帮我把金童推广的老莫解决掉。哈!


1971年邵氏的新片《拳击》(姜大伟、狄龙,张彻主演)取得173万港币的票房



邵氏电影制片厂1971年出品
编剧:倪匡
导演:张彻
主演:姜大伟、狄龙、井莉
故事梗概:
  以建筑工程师为职业的范克从小生活在父亲开办的武馆中,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父亲临终前告诉范克,多年前自己到泰国交流武学时曾经和一个泰国姑娘产生感情,并生下了一个孩子。如今母子俩音信全无,只知道这个孩子现以职业拳师为生。父亲要范克到泰国找到同父异母的哥哥,以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
  范克来到泰国,他只能凭借照片上哥哥胳膊上的纹身来寻找。在一场拳击赛上,范克看到拳王重炮将一个名叫米勒的拳师打死,米勒的手臂上有和哥哥一样的纹身。范克冲到台上与重炮扭打在一起,幸好另一位叫汶烈的拳师出手相助。此刻范克发现米勒并不是自己的哥哥。
  范克和汶烈十分谈得来,范克得知汶烈为了就病中的母亲答应和重炮比赛,而重炮的幕后老板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强人。强人要汶烈和自己合作,被汶烈拒绝,强人要求重炮在比赛中将汶烈打死在拳台。
  比赛场上范克发现了汶烈的纹身,他知道汶烈就是自己的哥哥,但却无法阻止比赛。汶烈凭借一身武艺将重炮打败,成为了英雄。米勒的弟弟潜入重炮的休息室将他杀死,为哥哥报仇,却被强人认为是汶烈所为。强人派人到汶烈家预将汶烈和范克置于死地。
  汶烈和范克兄弟二人打跑了强人的手下,并来到强人家与之决战。此刻米勒的弟弟已经被强人杀害,经过一场恶战强人被制服。警察及时感到将强人抓捕归案。
  带着轻松的心情,汶烈随范克踏上了返回香港的飞机。不久的将来他们还要回到泰国将汶烈的母亲和女友接去香港,一家人终将团聚。

精彩视点:
  本片导演张彻可以说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武侠片的标志,其新派武侠片热潮,同时催化了国语片冒升的过程。同时他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创了改编金庸武侠剧的风潮,并于2002年被授予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吴宇森、李修贤等都是张彻的得意门生。
  本片是由张彻与两个干儿子姜大伟、狄龙的超级阵容组成的时装动作片,观众在影片中不但可以欣赏到令人叫绝的中国功夫,同时还可以领略泰国风情及泰拳的风采。

邵氏后来又拍摄了《拳击》的续集《恶客》



1971嘉禾出品的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取得32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高高的刷新了香港票房的记录。
两部电影都在泰国拍摄。



《拳击》和《唐山大兄》拍摄的背景,邵逸夫与邹文怀的暗战:

邹文怀与邵逸夫联手的十来年时间,尽管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起飞,也为邵氏电影的数十年辉煌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1970年4月,邹文怀正式的脱离了邵氏公司,以40万港元成立了嘉禾制片公司,并带走了他之前在邵氏时期的下属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同时,嘉禾还获取了国泰制片公司在牛池湾斧山道的永华片厂的管理权,增强制作电影的实力,试图与邵氏相抗衡。但实际上,嘉禾公司最初也是延续着邵氏公司的经营、制片管理模式(毕竟这已经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而邹文怀也参与不少),当时还拉来王羽与日本公司合作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盲侠”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武士片系列《座头市》的主角,当时也很有影响力),而被邵逸夫告上法庭侵权,且邵逸夫当时采取拖垮邹文怀的策略,这场官司也打了好几年……
  嘉禾的电影历程的转折点,来自于李小龙的功夫片系列,而这也促进了独立制片人制度在香港影业的开始与发展。当时,以罗维为主导(他也参演过数部邵氏的武侠片)的四维公司,到美国想找已经结婚息影的郑佩佩复出影坛,但郑佩佩已经无心复出,于是,四维公司无意中找到了李小龙(此前李小龙从美国返港想要与邵氏合作,但因为提出片酬1万元、拍摄时间不得超过60天、剧本必须李小龙本人同意等条件,而邵逸夫没有答应),并由嘉禾从泰国找来资金,四维公司带着李小龙在泰国开拍《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后迅即取得32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高高的刷新了香港票房的记录(此前票房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是《龙虎斗》,取得将近210万港元的票房,而与《唐山大兄》同年的邵氏出品的《拳击》、《新独臂刀》分别取得173万、16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嘉禾也由此让人刮目相看。翌年(1972年),由李小龙主演的另外两部功夫片《猛龙过江》、《精武门》分别取得531万、443万港元的香港票房,再度的刷新了自己的票房记录,这也给嘉禾公司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利润与生存空间,就如电影产业研究者钟宝贤所说,“李小龙拍摄的影片虽只有五六部,但这些影片不仅把‘嘉禾’的名字推向国际市场,而且令‘嘉禾’更依赖外判制作,其制作的功夫片也行销14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张彻也表示,“在短暂的电影生涯中,他(注:李小龙)只拍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几部片,最后一部《死亡游戏》且未完成,但影响极大,由于他而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嘉禾’不但在香港站稳,邹文怀也挟李小龙的声势步上国际影坛,制作了多部西片,间接也引带成龙进入美国和日本市场”。

邵逸夫与邹文怀的恩怨

邵逸夫


邹文怀


邵逸夫与邹文怀的恩恩怨怨是香港电影界的又一段著名历史。邵氏由盛而衰,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邵逸夫的旧部邹文怀另立炉灶,成立嘉禾影业公司。

一手创造了嘉禾影业辉煌历史的邹文怀,是香港乃至世界电影圈无人不知的人物,在电影圈内,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邵逸夫还要高。


邹文怀是广东大埔县人,1927年生于香港,1940年与家人移居上海,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新闻系,1949年返港定居后,曾任《英文虎报》体育记者两年,并主持《美国之音》8年,1958年加入邵氏,由宣传部主任干起,直至升任总经理。邹文怀深谙营销宣传之道,邵逸夫见其也是如获至宝,对邹文怀言听计从,邵氏60年代在海外的一系列大动作,包括携《杨贵妃》参加戛纳电影节,都是邹文怀一手促成。邹文怀在邵氏工作了12年,一直扮演着邵逸夫手下第一能臣的角色。他提出建立的大片场制度,与何冠昌一起谋划的“武侠”格局,让邵氏电影在当时的香港影坛独树一帜,也开创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随着邵逸夫决意削弱电影投资,加大电视城建设,以及后来成为邵逸夫夫人的方逸华权位的上升,矛盾一触即发。邹文怀遂带同何冠昌、蔡永昌等部下自组嘉禾影业。

邹文怀在1970年离开邵氏的原因有二:一是邵逸夫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在1969年加盟邵氏,这就对邹文怀的位置构成极大的威胁,他不再是邵氏的二号人物了;二也是关乎利益的问题,邹文怀在邵氏的权力再大,也不过是替人打工的,大笔的财富还是进入了邵逸夫的户头,于是下决心自立门户,摆开了阵势和邵逸夫展开了长期的对台戏。


在电影圈流传最广的一段故事,是说邹文怀一边给邵逸夫打工,一边将以《独臂刀》而出名的邵氏影星王羽撬过档,为了避过禁制令,把《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邵逸夫知道后大怒,该片上映时,邵逸夫指“嘉禾”侵犯版权,因为武侠名片《独臂刀》一片的版权始终归邵氏所有,两人都是亲自上法庭对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花掉的律师费超过100万港元,直到电影映期结束还未完结,足见两人的水火之势。这笔庞大的律师费用也让邹文怀感到力不从心。

就在嘉禾公司岌岌可危之际,一个重大转机出现了,在美国发展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期待回港发展,他属意于当时香港最强盛的邵氏公司。邵逸夫当时已坐拥几十亿身价,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随便地和哪个明星洽谈,对于李小龙表示出想要加盟邵氏的愿望,邵逸夫给出的答复是让李小龙回到香港再谈,而且也没有应承李小龙开出的片酬价码。

邵逸夫的怠慢让李小龙火冒三丈,邹文怀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主动派人到美国邀请李小龙,并以7500美元与李小龙签约。结果,李小龙主演的首部港产片《唐山大兄》,三周创下350万元的票房纪录,不但李小龙声名鹊起,嘉禾也犹如掘到金矿,其后的《精武门》、《猛龙过江》,也一样引来世人瞩目。据说,当年邹文怀为保住李小龙不被挖角,不惜亲自贴身保护,连李小龙上厕所也要跟随。 就这样,李小龙的传奇在香港的嘉禾公司开始书写。

邹文怀与邵逸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邹文怀肯舍去一部分利益,同意那些台柱级的明星和导演参与票房分成,这几乎比邵氏的片酬提高数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让嘉禾公司得以在逆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也网罗了大量的优秀演员。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香港电影史625万元票房空前纪录,与邹文怀的用人政策不无关系。80年代,邹文怀发掘出成龙,为嘉禾创造了另一个高峰。但令嘉禾名利双收的,其实是一套西片——《忍者龟》,该片破了2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四只可爱的会打中国功夫的小龟在小孩子中得以风靡。邹文怀在国际影业市场的地位,从此奠定。


据悉,当年错失李小龙是方逸华的决定,邵逸夫依然长袖善舞,觑准时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邵逸夫入主无线电视台,他很敏锐地观察到电视领域的巨大商机,也看到电视业将会给电影工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冲击,基于这样的情况,邵逸夫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到电视行业中来,邵氏的电影制片工作也逐渐进入了固步自封的时期,终于在1987年宣告停产。

现在再来看这一对事业对头,邹文怀的嘉禾影业岌岌可危,终于在去年宣布被内地娱乐公司收购,而邵逸夫旗下的TVB却蒸蒸日上,邵逸夫转战电视业的决定,始终高明过邹文怀一直对电影圈的不离不弃。

7913

主题

1万

回帖

11万

积分

自由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760

论坛贡献奖贴图大师奖

威望
22004 威望
精华
21
财富
235012 拳币
贡献
20483 贡献
在线时间
192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1
最后登录
2025-7-18
听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3: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逸夫  邵逸夫 (1907.10.4 ~ ?)
  【原名】 邵仁楞
  【英文名】 Run Run Shaw
  【职业】 其他
  【地区】 港台
  【籍贯】 浙江镇海
  【出生年月】 1907年10月4日
  【曾获奖项】 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09年6月8日),原名邵仁楞,籍贯浙江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将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散尽千金济众生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家庭情况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女士,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女士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补充
  掌管无线及邵氏两大媒体娱乐王国的邵逸夫年届百岁,他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第一重身份:
  娱乐圈教父
  不久前,本港传媒评选娱乐圈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本港娱乐圈明星中惟一年龄过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执掌的TVB王国是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本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邵氏出品的影响力,甚至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渗入内地,TVB制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亦功不可没,他可以被视为是华人电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与几位兄长联袂称霸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由邵逸夫独掌大权的局面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57年,他只身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可以说,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在香港的文化史上,他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第二重身份:
  富豪榜常客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錎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贫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全数进了娱乐圈。他于1926年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邵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他从上世纪20年代与兄长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积累了相当的身家,却仍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转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电影、卖电影的人大多喜欢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愿意诚实地承认自己是一个生意人。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缺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在营商方面,六叔则与所有对成本錎铢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例如,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六叔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另一次是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纔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事后,六叔的太太方逸华只好戏谑地告诉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第三重身份:
  慈善大家
  六叔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早在1973年,六叔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六叔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六叔传奇百年
  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打造“东方好莱坞”
  1907年农历10月出生,祖籍宁波,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原名邵仁楞。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邵氏世代以商为业。其父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
  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其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任总裁。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猛的电视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1974年,由于贡献突出,获得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
  1977年,再获英女王赐予爵士头衔。
  1980年,邵逸夫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校园。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1994“邵氏”年报显示: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1997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虽无大碍,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三天之后,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女士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对邵逸夫先生和夫人方逸华女士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邵逸夫先生和方逸华女士的意愿,帮助受灾学校早日重建校园,使灾区学生早日复课。
  邵逸夫之最
  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白金龙》;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私人拥有量之首。
  邵逸夫,这位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找不到“接班人”的根本原因,或许不在于谁人能担当此任,而是他自身在事业上的成就标杆太高,使得他的视野里再也看不到可以与自己匹敌之人。
  传奇人物邵逸夫简介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一亿。

7913

主题

1万

回帖

11万

积分

自由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760

论坛贡献奖贴图大师奖

威望
22004 威望
精华
21
财富
235012 拳币
贡献
20483 贡献
在线时间
192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1
最后登录
2025-7-18
听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3: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邹文怀,GBS(Chow Man Wai, Raymond,1927年-), 于1927年出生,广东大埔客家人。於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毕业。1948年在上海《申报》当实习记者,1949年来港後,曾于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及《虎报》任记者。一九五一年任职美国新闻处,在「美国之音」电台工作。
  1957年加盟邵氏影片公司担任宣传经理。1960年升为制片经理,翌年再升为副总经理兼制作部经理。邹文怀於任职期间在各方面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及表现,对邵氏作出了不少贡献。一九七零年他与何冠昌等创办嘉禾影片公司。1971年成功邀得李小龙加盟。他监制了李小龙主演的几部电影,包括《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及《死亡游戏》等,成功把李小龙打入世界电影市场;其後,又邀许冠文兄弟加盟,监制了《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等,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替嘉禾打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其後,又发掘了洪金宝和成龙,监制了《林世荣》、《鬼打鬼》、《师弟出马》、《龙少爷》、《A计划》等,两人都先後成为国际动作巨星。
  此後,邹文怀也开始参与外国公司合作制作西片,包括《荷京喋血》(The Amsterdam Kill)、成龙主演的《杀手壕》(The Big Brawl)、《炮弹飞车》(The Cannonball Run)、《雪岭过江龙》(Death Hunt),以及在美国大收旺场的《忍者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等。
  由於邹文怀在开拓香港电影海外市场上取得众所周知的成就,美国全国电影院联合会於一九七九年推许他为最杰出国际影人;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及台湾政府亦分别颁发金鹰奖及华夏奖章给他。於三十年间他监制过的电影超过八十部之多。
[编辑本段]邵氏岁月:风云际会
  “邵、邹二人都头脑优秀,有魄力。无邵逸夫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高速起飞’,形成继好莱坞之后的‘制造梦境的工场’;无邹文怀的善于放权,不能从工场解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在工场衰落后,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时期处于低潮如美国、日本。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不得不说是‘气运’”,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当事人张彻如此的评价邵逸夫与邹文怀这两位香港电影史上重要的制片家,也很到位的指出了他们俩的作用与地位。
  邹文怀,广东潮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也是在这里认识了吴嘉棠),所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担任香港的美国新闻处主管。当时邵逸夫刚从东南亚来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影片制片公司,急需人才帮手,邵逸夫本来想找他的老朋友吴嘉棠帮忙,但吴嘉棠坚决推辞(后来也一再的传出吴嘉棠出任邵氏要职的消息,也都没有成为现实),倒是推荐了邹文怀,出任宣传部主任。据说邹文怀出任的条件之一是他的下属必须由他亲自任命,而邵逸夫答应后,邹文怀也推荐好友何冠昌出任宣传部副主任,此外还有蔡永昌、梁风等出任要职,也掌管着邵氏公司的大权。(这也为后来邹文怀带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出走邵氏建立嘉禾并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因为这时期是香港电影起飞的阶段,他们之间已经有了长达十年的亲密合作。)
  邹文怀在邵氏时期被广为流传的事迹不少(如他常常是将公文直接从IN取出来然后放进OUT当中,又如他每天去上班之前必先将报纸上的广告全部看完),其中最为成功的两件事大概就是协助邵逸夫购买下清水湾大片空地建立起摄影棚(随后何冠昌又建立投标拿下启德机场的废飞机库而建立了四个摄影棚),以及挖来导演张彻(当时张彻主要是写影评和写剧本,先是答应了朋友宋淇进入电懋工作了一年,然后加入邵氏公司)。前者使得邵氏公司迅即成为香港最大的制片厂,可以同时开拍多部影片,年产量也达到30多部;后者则开启了“新派武侠”的时代,影片票房也朝着100万港元看齐……此外,邹文怀在邵氏公司虽然职位不算高,但权力只在邵逸夫一人之下,事无巨细,也几乎都要通过邹文怀。
  但是,邵氏公司基本上是实行垂直整合型的经营模式,邵逸夫也习惯于自己独资干事业(他与下属之间只是雇佣关系,而没有合资关系),所以,当六十年代后期好莱坞逐渐流行起独立制片人制度而邹文怀也与周杜文(邵氏公司的总经理,不过只是负责发行)联名提出“分红”后,邵逸夫与邹文怀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随后,总经理周杜文辞职离开,邵逸夫聘请了凌思聪继任总经理职位,随后又聘请方逸华女士负责“采购”,但实际上方逸华在逐渐的接替着邹文怀的工作——这也无形中促进了邹文怀的“出走”。
  邹文怀与邵逸夫联手的十来年时间,尽管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起飞,也为邵氏电影的数十年辉煌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1970年4月,邹文怀正式的脱离了邵氏公司,以40万港元成立了嘉禾制片公司,并带走了他之前在邵氏时期的下属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同时,嘉禾还获取了国泰制片公司在牛池湾斧山道的永华片厂的管理权,增强制作电影的实力,试图与邵氏相抗衡。但实际上,嘉禾公司最初也是延续着邵氏公司的经营、制片管理模式(毕竟这已经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而邹文怀也参与不少),当时还拉来王羽与日本公司合作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盲侠”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武士片系列《座头市》的主角,当时也很有影响力),而被邵逸夫告上法庭侵权,且邵逸夫当时采取拖垮邹文怀的策略,这场官司也打了好几年……
  嘉禾的电影历程的转折点,来自于李小龙的功夫片系列,而这也促进了独立制片人制度在香港影业的开始与发展。当时,以罗维为主导(他也参演过数部邵氏的武侠片)的四维公司,到美国想找已经结婚息影的郑佩佩复出影坛,但郑佩佩已经无心复出,于是,四维公司无意中找到了李小龙(此前李小龙从美国返港想要与邵氏合作,但因为提出片酬1万元、拍摄时间不得超过60天、剧本必须李小龙本人同意等条件,而邵逸夫没有答应),并由嘉禾从泰国找来资金,四维公司带着李小龙在泰国开拍《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后迅即取得32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高高的刷新了香港票房的记录(此前票房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是《龙虎斗》,取得将近210万港元的票房,而与《唐山大兄》同年的邵氏出品的《拳击》、《新独臂刀》分别取得173万、160万港元的本土票房),嘉禾也由此让人刮目相看。翌年(1972年),由李小龙主演的另外两部功夫片《猛龙过江》、《精武门》分别取得531万、443万港元的香港票房,再度的刷新了自己的票房记录,这也给嘉禾公司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利润与生存空间,就如电影产业研究者钟宝贤所说,“李小龙拍摄的影片虽只有五六部,但这些影片不仅把‘嘉禾’的名字推向国际市场,而且令‘嘉禾’更依赖外判制作,其制作的功夫片也行销14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张彻也表示,“在短暂的电影生涯中,他(注:李小龙)只拍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几部片,最后一部《死亡游戏》且未完成,但影响极大,由于他而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嘉禾’不但在香港站稳,邹文怀也挟李小龙的声势步上国际影坛,制作了多部西片,间接也引带成龙进入美国和日本市场”。
  1973年,突然死亡的李小龙,这给嘉禾公司带来不小影响,“寻找李小龙”甚至也成为某段时期的风潮,但毕竟李小龙只有一个,虽然嘉禾也找到了成龙等,但他们往往只是停滞于对李小龙的模仿;嘉禾仍然采取独立制片的制片方针,先后拉拢来许冠文、成龙、洪金宝等,写就了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业的辉煌史,就如论者所说,“当时,许多独立制片的小公司出品的第一目标是‘嘉禾’,要排不上‘嘉禾’线才转其它院线;反过来,这些大牌明星在‘嘉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下,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许冠文的讽刺性动作喜剧、成龙的高难惊险谐趣打斗、洪金宝的功夫、喜剧、鬼怪混合片种都成了他们卖座的正字标记,同时,在‘嘉禾’他们都可以成为集制、编、导、演于一身的多面手,洪金宝还有自己的‘宝禾’,成龙也有属于自己的‘威禾’”。
  作为一个知名的制片家,邹文怀不仅是满足于这“独立制片人”的制作策略,更是如前文所说,他将制片的眼光投向于更为庞大的国际市场,以投资或者是合作的方式,开发美国、日本等利润丰富的国际市场。而且,这与早前邵氏公司针对东南亚市场所不同的是,因为国际市场富有地区文化差异性,嘉禾公司甚至制作了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版本,如成龙主演的《威龙猛将》,据说就有美国版、香港版、日本版等三个针对不同地区的版本,其中美国版聘请美国导演詹姆斯·格力克斯执导,以好莱坞式的制作模式进行摄制并在好莱坞后期制作,而香港版和日本版则是由成龙在香港制作完成。而当时由嘉禾制作的好莱坞电影,影响最大的则是《忍者神龟》,此片去年还重拍了好莱坞版。此外,嘉禾公司后来还成立了子公司“泛亚影业有限公司”,并取得美国联合国际影片公司(即UIP)的影片港澳发行权,发行派拉蒙、米高梅、环球等公司所制作的影片,而据说邹文怀希望借此而培养一些惯性的西片观众。
  1997年年底,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严重的冲击了香港的电影产业,更何况此前已经危机重重;另一方面,因为要开发,香港政府明令要收回嘉禾片场的用地,这为嘉禾公司的制片事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嘉禾也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开拓内地的娱乐市场、进军电视制作、内地院线等,但制片本身已经逐渐的淡出。而2007年年底,邹文怀也将所持有的嘉禾股权转手于内地的橙天娱乐,他基本上退出了香港影业。
[编辑本段]笑傲银海
  虽然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年少时在录像厅看录像,喜欢看成龙、洪金宝等人主演的动作片,也常常看到“邹文怀”或者是“何冠昌”的名字,心里有种很钦佩的感觉,尽管当时还不大懂得什么是制片人或者监制。
  而简单的回顾邹文怀的电影生涯,也更加的钦佩,这位香港伟大的制片家,是他,在五十年代后期的凋条的电影环境里,与邵逸夫一起相辅相成,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起飞;也是他,以深远的眼光看到了独立制片的前景,并善于将权力下放于下属,促使香港电影在八十年代走向全面的辉煌……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的英文名字为Golden Harvest,这也是当时亚洲影展最高荣誉的英文;其制作的影片也标上“嘉禾出品,最佳影片”的标签,可见从成立最初邹文怀就具有以邵逸夫一争天下的野心,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点。
  不过,“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就如影片《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所说,当邹文怀和邵逸夫这两位老前辈都步入老年,当年的恩恩怨怨也在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而留给晚辈的,则是深深的追述……
[编辑本段]人生履历
  1927年 香港出生
  1949年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同年来到香港,在《英文虎报(The Standard)》任职体育记者
  1951年 任职 美国新闻处主持美国之音
  1959年 加入邵逸夫集团担任邵氏宣传主任。
  60年代 中期晋升为制片主任
  1970年 担任邵氏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但由于对公司吝啬的薪金制度的不满,离职出走,与何冠昌及粱风共同成立嘉禾公司,并购入国泰片场旧址,更名为嘉禾制片厂
  1971年 邹文怀高薪从美国聘请刚刚崭露头角的李小龙
  1972年 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大卖,使嘉禾晋升为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1973年 李小龙在丁佩家猝死,嘉禾面临困境
  1974年 嘉禾得到许冠文的加盟,实力大增。
  80年代 成龙填补了李小龙的去世在嘉禾留下的空档,拍摄了很多叫好卖座的新功夫电影《蛇形刁手》、《杀手壕》、《炮弹飞车》等,在美国、日本、台湾极受欢迎,使嘉禾再上台阶。
  1989年 嘉禾与美国片场合作《忍者龟》,在美国2000多家影院上映,收入高达10亿港元,成为当年世界第三位最卖座电影令邹文怀扬名国际,成为香港的电影教父,也使邹文怀成为国际影坛上享有殊荣的第一位香港制片商。
  90年代 由于之前的骄人业绩,使邹文怀更多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房地产,但是输多胜少
  90年代末期 香港电影日渐衰弱,嘉禾债务缠身
  1998年 邹文怀的得力助手何冠昌逝世,嘉禾一蹶不振
[编辑本段]获得荣誉
  1980年获“最杰出国际影人”荣衔;
  1988年获OBE勋衔;
  1998年,获香港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
  2008年,获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终身成就奖。
头像被屏蔽

28

主题

1148

回帖

3577

积分

禁止发言

我会回来的--精彩必将继续

积分
3577

业余预测大师

威望
806 威望
精华
2
财富
6404 拳币
贡献
121 贡献
在线时间
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2
最后登录
2015-3-7
听众
16
发表于 2009-6-22 2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913

主题

1万

回帖

11万

积分

自由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760

论坛贡献奖贴图大师奖

威望
22004 威望
精华
21
财富
235012 拳币
贡献
20483 贡献
在线时间
192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1
最后登录
2025-7-18
听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3: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邵逸夫与邹文怀有点像老阿和霍亚。
霍亚本来是给老阿打工,后来出名了单飞,抢了老阿不少生意,让老阿大为光火。

而小帕有点像当年的李小龙。
当年财大气粗的邵氏不待见初出茅庐的李小龙,而求贤若渴的嘉禾却力捧李小龙,最后李小龙和嘉禾双赢。
让邵逸夫后悔不已。

但霍亚的角色是邵逸夫,老阿的角色是邹文怀。
当年小帕投奔金童推广,但不受霍亚的重视,转投老阿的Top Rank门下。
当时被金童推广搞得很郁闷的老阿如获至宝,力捧小帕。
小帕也很争气,提老阿多次收拾了金童推旗下的拳手。
霍老板亲自上阵单条小帕,结果也被扁成熊猫。
最近小帕又把霍老板的王牌哈顿打得昏迷。可把老阿乐坏了。
老阿最近指示:
小帕和库托的窝里斗先别着急。
小帕你先帮我把金童推广的老莫解决掉。哈!

1132

主题

1万

回帖

17万

积分

长老

平和

Rank: 8Rank: 8

积分
170692

终身成就奖优秀素质奖论坛贡献奖

威望
21841 威望
精华
36
财富
977983 拳币
贡献
13915 贡献
在线时间
23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13
最后登录
2022-7-30
听众
22
发表于 2009-6-23 05: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校园。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三天之后,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女士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在我们这个小城市,我知道的就有两座逸夫楼,在高校里的那座规模还不小。致敬!

“虽然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年少时在录像厅看录像,喜欢看成龙、洪金宝等人主演的动作片”,“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欢迎wei1974友常到 拳迷生活版 坐坐,多多发表这样的好文
平和为大  不气就好  健康是福  继续前进

53

主题

789

回帖

24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477
威望
387 威望
精华
3
财富
2646 拳币
贡献
581 贡献
在线时间
3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27
最后登录
2019-12-9
听众
16
发表于 2009-6-23 1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wei1974) 的帖子

顶一个!
看完此帖后勾起很多往事,其中之一就是小龙的死因,不知楼主对此有何看法!
小菜

7913

主题

1万

回帖

11万

积分

自由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760

论坛贡献奖贴图大师奖

威望
22004 威望
精华
21
财富
235012 拳币
贡献
20483 贡献
在线时间
192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1
最后登录
2025-7-18
听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逸夫在北大就捐了好几个逸夫楼。估计他的捐款比首富李嘉诚还多。

邵氏出品的电影(早期的导演张彻和后期的名导李翰祥)现在看还是很不错的。

李小龙的死至今是个迷。也许只有他的情人丁佩才知道真相。

当时李小龙的死对嘉禾的打击很大,让老对手邵氏赶了上来。

刚开始邹老板和丁佩坚称李小龙死在他自己的公寓里。

但我想也正是李小龙短命才使他的电影更珍贵,也使他的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李小龙的死和梦露,肯尼迪之死都成为历史迷案。

如果当时不马上火化李的遗体,把尸体冷冻到现在,估计凭现在的科技手段,李的死因就可以搞明白了。

23

主题

316

回帖

605

积分

轻量级

Rank: 2

积分
605
威望
64 威望
精华
0
财富
1241 拳币
贡献
14 贡献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19
最后登录
2009-12-30
听众
17
发表于 2009-6-23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饱眼福,又加深了了解

6

主题

51

回帖

507

积分

拳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507
威望
147 威望
精华
0
财富
1046 拳币
贡献
51 贡献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8
最后登录
2012-9-19
听众
7
发表于 2009-6-24 17: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叔"也是一位拳迷,现在已没有上班,但早在十年前仍有上班时,当时年过九十的他,每天早上开始正式工作前必定先欣赏十五至二十分钟由体育组员工为他编辑的拳击录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拳击帝国 ( 冀ICP备19037162号-1 )

GMT+8, 2025-7-18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