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2-23 2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闲着没事 的帖子
我非常认同华夏文明的文治,也非常喜欢其灿烂、独特的人文体系。可弄不明白为什么一提神功就要谈冷兵器时代如何如何。论单兵,论武力你就是不如蛮夷,虽然一点不喜欢,但必须认识到,从秦开始的统一王朝。(秦早先就是夷)两汉时期,汉初一直被匈奴压制。到汉武帝时期,以百倍国力,十倍军力。才扭转颓势。可要弄明白一点,还是没把匈奴打垮,只是将匈奴势力范围减小,并杀伤了对手有生力量。到后期,国力耗尽。无法长期采取攻势,)致公元前48—前35年在位“元帝”刘奭西汉十一个皇帝中的第八位时。 就有了所谓昭君出塞,汉王朝以怀柔政策对匈奴。50年间双方罢兵。那时候匈奴还很强。昭君嫁了爷爷、爸爸、孙子3代单于,明白?至于匈奴西迁,考古学界也有完整的论述,可参考相关史学界的论文及严谨的史料。综合来看,部分匈奴人融合到汉人中,而另外的匈奴人则因气候变化以及受到灾害等因素,又不愿抛弃游牧习惯。所以才进行西迁。
另外我也没说过农耕文明就没打过胜仗,但总体来说在战场上,或者说硬碰硬的野战上,华夏文明对少数民族就是负多胜少。
汉以后,西晋同样灭与外夷,而不是只有蒙古、女真让我们吃败仗。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 割据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 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 凉(汉)、夏(匈奴)、北燕(汉)。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但没有包括在内。 汉和前赵算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 羌,史称五胡。习称五胡十六国。 看明白。到这时候匈奴人仍然存在,不过进入中原的这一支匈奴最后被同化。而西迁哪一支则到了欧洲。
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坚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再往后,隋、唐两代。中原文明算是最好的时期,可别忘了,太宗李世民就有胡人血统,安史之乱,又是蛮夷安禄山动摇了唐的基础。一蹶不振。后来到五代十国,然后两宋。契丹、金‘蒙古。就不用我多说了。战场上基本就是血泪史。到明王朝虽然推翻元(蒙古),可成吉思汗的子孙并没有被灭掉,他们退回蒙古形成割据。一直到后来的建州女真建立大清,康熙一朝才算把蒙古人制住。而永乐朝号称明朝最强期,5征漠北。也没有取得完胜,只是通过绝对的兵力优势暂时压制对手。到明英宗自己就被人给生擒了。别说完颜亮行不?60万?梦境?他的统治基础本来就不牢,号称60万,能有20万就不错了,还要弄明白一点,里面至少16-7万人全是伪军。(投降的汉军)国内又重新里了新皇帝完颜雍。手下很多人都起了异心。
说这些还不明白?你说靠谋略,靠文化、靠强大的人文优势一次次让华夏文明转危为安,这无可置疑。但是回到战场上,论单兵、论战术素养、论作战技能,你确实比不过人家。总体来说就是负多胜少。但我们人口是人家的百倍、千倍。再加深厚的文明底蕴。别人很难一口吃下我们。这才是关键。打败少数民族真正的核心在文明征服。
还有这些东西也不关什么功夫的事,一说就冷兵器时代。你明明就是打仗赢得少输得多,还占军队人数国力的绝对优势。你打仗别人一样打仗,古今中外都如此,不是你一家打过冷兵器,古埃及论时间比我们还早就建立文明。为什么就是你的打仗功夫最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要坐井观天。喜欢历史很好,那就认真学。就一门两宋,一辈子时间也不够(大量的宋代笔记、杂志字数以亿计算)就是单学两宋词学,就够您专一辈子了说实话这一门浩如烟海,越学得多越知所学甚少,越是谨慎谦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