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171
威望9969 威望
财富65438 拳币
贡献6035 贡献
长老
长老
拳友911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 积分
- 38171
![终身成就奖](static/image/common/1.gif) ![论坛贡献奖](static/image/common/4.gif)
- 威望
- 9969 威望
- 精华
- 152
- 财富
- 65438 拳币
- 贡献
- 6035 贡献
- 在线时间
- 18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2-16
- 最后登录
- 2020-8-24
- 听众
- 15
|
本帖最后由 410911 于 2010-12-20 22:38 编辑
(一)理解
误解使人苦恼,不解叫人悲哀,曲解使人愤慨。而理解如桥梁似纽带,能沟通彼此心灵的联系;像春风,能驱散猜疑的阴霾;比炭火,能熔化冷漠的冰霜;似清泉,能冲净嫉妒的尘埃。曾几何时,岁月悠悠,“理解万岁”,一直唱响人们的耳际。
何为理解,其基本的释义是了解与领会。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双向的获得心理满足的需求。对一个人来说,其文明礼貌、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思想行为,能够得到恰当的评价和认同、赞许和尊重,就是得到了最大的理解。
理解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因此人们做事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又决不能为了得到理解才去做事。如今社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受各种利益链的驱动,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高尚的情操,默默地奉献,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如果因此陷入心绪不平、怀抱委屈、胸装苦闷的烦恼中,是大可不必的。理解的基础是志同道合。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是很难沟通理解的。作为一个作出决策的群体,就要认准目标,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为猜疑、冷漠、嫉妒和惑言碎语左右。这就需要有比“理解”更高的境界——超越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说,超越理解比寻求理解更为重要。因为寻求理解多少要受到理解、尤其是不理解的影响,而超越理解则完全可以置之度外,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做应该做的事情。由此可见,超越理解实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地。达到这个境地,一需要无私,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二需要主见,对确定的目标,选择的道路有正确的把握,孜孜以求,一以贯之;三需要勇气,直面人生,善待挫折,追求目标,敢为人先。
(二)兼听
看古装戏,读古代小说,我常思考一个问题:那些皇帝大臣父母官为何要微服私访?坐在大堂上,惊堂木一拍,堂下小民还不嗑头如捣蒜赶紧道出实情?后来渐渐明白了:幽居深宫、高高在上难免闭目塞聪;要想得到真知灼见,不得不到民.间走一走。
这正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要“兼听”就要既听表扬,又听批评;既听“好话”,又听“坏话”;既听当面说的话,又听背后之言。只是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面对背后之言,往往就有两种态度。一是重视,二是蔑视。前者如战国时的齐威王,此人为使言路畅通,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因他能听各方面意见,结果是齐国大治。后者为西周时的周厉王,此人上台伊始,对老百姓残暴,至使不少黎民百姓指责他的过失。有位大臣召公告诉他:“人民经受不起暴虐的政令。”听到刺耳意见,周厉王大怒,找来一帮巫者当特务,发现谁指责厉王过失就把谁杀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三年之后,周厉王就被盛怒的老百姓赶下了台。
诚然,背后议论人是不道德的行为,“背后之言”亦不足听。但如果本想当面说,当事人却不让说,不准说,以致想当面说的人,不能说、不敢说,如果说了就要挨整、穿小鞋,那就难免有背后之言了。应当说,对背后之言应一分为二,具体分析,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议论什么问题。有的是出于公心,有真知灼见;有的是道听途说,无稽之谈。应去伪存真,择善而从。因此,我们一旦听到背后言,不可简单地一概否定。作为原则,我们主张坦白直率,有到摆到桌面上,不赞成背后言;而作为对思想修养的要求,又主张听到背后言,不要简单地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应加以认真地分析,尤其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是否堵塞了言路,看看它有没有合理的因素。我想,倘有齐威王对待批评的胸怀,还怕有人背后议论你吗?还会有人背后议论你吗?
我们不仅要提倡勇于批评的精神,也要提倡乐于接受批评和多作自我批评。不管批评来自何方,都应认真对待。是自己错了,就要勇于改正,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把别人的批评当成一面镜子,就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更深刻地解剖自己;否则,也就拒绝了批评和意见,拒绝了提高和完善自己。
虽是拳外贴,谨同朋友们共勉,不日移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