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4524
威望10518 威望
财富377121 拳币
贡献8669 贡献
管理员
管理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积分
- 74524
- 威望
- 10518 威望
- 精华
- 31
- 财富
- 377121 拳币
- 贡献
- 8669 贡献
- 在线时间
- 84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2-14
- 最后登录
- 2024-4-9
- 听众
- 16
|
“无忌”这个名字很吸引人,听起来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感觉,很洒脱的样子。
不仅金庸给他的主角起过,萧逸给他的主角也起过。或许,正是因了江湖之大、心思渺远,只有“无忌”这个名字才能担得吧。
身处江湖,放手一搏,无所顾忌,堪称快意。
但“无忌”的状态并不是在江湖上溜跶一圈就能随便拣到的。首先必须要有付出,其次还是付出,最终可能依然是付出。
战国后期的江湖上,四大公子声名显赫。其中有一个名字就叫作“无忌”,信陵君魏无忌。
四公子打捆在一起时,均以好客仗义而闻名。但如果让这四个人单挑的话,俺最敬佩的还是魏无忌。
俺敬佩魏无忌并不仅仅是在于他的礼贤下士,因为从表象看,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差不多都能如此。
在“四公子”当中,要是就延揽食客门下的人数而言,信陵君也许不算最多。但魏无忌能让他的门下食客做到一点,那就是不离不弃。
这就比较厉害了。
齐国孟尝君田文,从整体上看还算是一个有侠义的人。他门下食客数千,孟尝君平时对待他们也是“无贵贱”,甚至一开始接见他们时,安排人专门记录他们的亲朋好友的确切地址,不等他们回去,相应的礼物已经送到了他们的亲朋好友手上。平常生活中,孟尝君差不多也做到了与他们食之同味的地步。
但关键时刻,在孟尝君失意的时候,他的门下食客们却依然作鸟兽散。
而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时,那个看城门的老头侯生居然因年老体衰而不能跟随而自杀以报;窃符救赵后,魏无忌深觉对不起自己的祖国,无颜面对自己的君王,只得留住赵国十几年。令人感慨的是,在他留赵期间,不仅随自己过来的门下食客无人离去,反倒让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觉得相当的难堪,赵胜的门客中居然有一半跑到了这个流亡的公子麾下。
平原君赵胜也是很讲面子的人。当年就因为自己的美人笑了一回残疾人,他没理那些劝他杀掉那个美人的建议,他的门下便跑了一多半。最后,从大局出发,虽然不啥情愿,为留住大家,赵胜还是要了那颗美人头。但赵胜却无法去与信陵君竞争,只得默认了魏无忌的威望超过自己的事实。
看来,一个人的威望还是做出来的。
魏无忌倒并没有刻意强迫谁去臣服他。
他在意的是你有没有真本事,而不是因了谁的形象或者地位,更不是图个豪气的名声来刻意收留谁。
所以他能够将看城门的那个老头请为上座,能够恭恭敬敬的当他的驾驶员,能够耐心的听这个老头与那个杀猪的胡扯半天而让其他客人干等着开席。
所以他能够在异国他乡步行去寻找毛公、薛公,全然不计较什么身份问题。而毛公经常出入的是赌博场所,那个薛公则是一个买豆浆的。但魏无忌却与他们勾肩搭背,聊得火热,“甚欢”。平原君对此很不以为然,结果却被魏无忌大大鄙视了一回。
魏无忌这样做了以后,好象丝毫没影响他的威望。
注重威望的人很多,孟尝君对自己的威望也是很看重的。
一次他路过赵国,大家早就听说齐国出了个大名人,便纷纷出来看看真容。也是有人多事,一不小心的说:还以为孟尝君很魁梧,原来是个小矮子。不巧的是这话偏偏被孟尝君听到了,孟尝君就很生气了,居然敢冒犯名人,这还得了!杀!于是数百条人命便没了。书上说:“遂灭一县以去。”
靠,这帮百姓真没趣,觉得人家相貌不咋的,心里想想就是,还敢说出来;就是说说,也不要那么大声的说呀。一个有威望的人是可以随便大声说的么?找死!
司马迁说孟尝君是“好客自喜”。意思大约是说他爱好收养宾客并为之沾沾自喜。
如此“好客”的结果是不分良莠,来者不拒。虽说他的名头越来越大,“客”们也越来越多,但他的领地也越来越乱。
如果仅从数量上来看,孟尝君当是收留人数最多的公子。仅仅从世界各地流入的逃犯就有六万多户,他的领地薛邑简直就成了恐怖分子的天堂。以至很久很久以后,司马迁走访那里时,很为当地“暴桀”的民风感慨了一回。
其实这种“自喜”的心态也不仅仅是孟尝君有,平原君也差不多。他手下门客们也是论千算的,门下越多,自己的派头当然也就越大的,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软实力上的竞争。
但可惜的是当他出使楚国搬救兵时,在几千门客当中,挑来选去,最后也只能挑出19个能用的,还是毛遂自荐了一下,才凑齐了20个人。
魏无忌当初应平原君的请求赴死救赵时,呼啦啦跟随的约百乘。一乘大约70多人,至少也有7000多人,而其中他的门客肯定没这么多,绝大部分居然是“自愿兵”。
当然,有些事是不能简单从数字上类比的,不过,数字往往也能说明问题。
魏无忌的威望之所以最高,当然与他的付出有关。
除了几十年如一日以诚相待、以信相待,他最大的付出是“窃符救赵”。
那时长平之战刚刚结束,随着赵国几十万大军的被歼灭,世界局势其实是进一步明朗了。这时候与秦国过不去其实就是与自己过不去。所以邯郸被围,尽管危在旦夕,大家也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要是真的与秦国公然对阵,那还确实需要一个天大的胆子。
世上许多事都是那样,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按道理去做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魏王也很想把赵国救下来,但魏王就没那个胆子。
魏无忌做到了。不仅救下了邯郸,还与楚国的春申君一起将秦军赶出了函谷关,使天下终于太平了十几年。
他的付出取得了暂时和平的回报。
但对魏无忌来说,他更大的付出才刚刚开始。
救下赵国后,魏无忌没能随他“窃”来的大军回国。其实虽然魏王很生气,但如果魏无忌回去的话,魏王也不会真把他怎么样,大不了写份深刻检查罢了,谁会去谴责一个胜利者呢?
不愿回去的是魏无忌自己。正如他的门客所说的:“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觉得对魏王、对祖国的不忠的想法始终笼罩着魏无忌,尽管魏国一直为他保留着信陵的俸地,但强烈的自责使他整整流亡于赵国长达10年。
10年后,当秦国进攻魏国的消息传来时,心情极度矛盾的魏无忌最终还是痛下决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并且以他的威望,迅速召集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共同抗秦并再次取得了巨大胜利。
如果说“窃符救赵”需要的是赴死的决心和无比的侠义,那么留赵不归以及终而回国救难则需要更大的胸怀和更多的柔情。
遗憾的是,窃符的阴影是那样的浓重。
或者说,无忌的付出是那样沉重,沉重得以十年的光阴也洗之不去,沉重得以救死赴难也难以解脱。
尽管魏王与魏无忌重逢之时双方都很动感情,“相于泣”,但这种激情没能抵挡秦国放出的谣言,更没能填平埋在心底的裂痕,魏无忌最终还是失去了祖国的信任。
后来的魏无忌再没了当年无忌的豪情,辞职后的他只能将自己浸泡在酒精之中度日,“竟病酒而卒”。
或许那时候的魏无忌会不止一次的对酒而叹吧:无忌的代价咋这么重呢!
——林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