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帝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2|回复: 2

东北那点事儿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

回帖

1462

积分

高级会员

端木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
威望
527 威望
精华
5
财富
2377 拳币
贡献
90 贡献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24
听众
6
发表于 2007-7-12 16: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北人与山海关以南的同胞对话时,通常自称“东北人” ;若人再问东北哪里,东北人才会具体告诉你他是黑龙江、吉林还是辽宁人。据我所知,福建人决不会说自己是东南人,陕西人一般也不会自称西北人,河北人更不会告诉你他住在华北……如果俩东北人遇上了,多半都会问:“你家哪(音乃)疙(音嘎)瘩的(音低)呀?”这个时候东北人就不再像对“南方人”那样笼统地作答,而是直说自己家乡城市的名字,比如沈阳、长春或者哈尔滨之类;还有的中小城市人就更具体,因为担心人家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地名会尴尬,往往还要加个“注解”比如:“俺家九台的——离长春不远”。
东北人始终都有一种“大东北”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源头不是出自哪家学派的弘扬,而是一种冒险家或者开拓者对于生命“终极张力”的追求使然……

中国大多数汉民聚居之地都有所谓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些涵盖范围很广的地方文化,几乎都有不同于别处的特殊习惯,从饮食到口音,从民俗到学术,举凡可以染上本地特色的,不管从哪继承来的,也不论有无道理,一经确立便决不会轻易改变,是谓“传统”。
传统一般都有一个比较长的生成过程,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某些因素或条件的制约,堪称一个相对复杂的经验体系。东北没有形成传统的条件和土壤,因此,东北人只有比较单纯的风俗习惯,却没有“传统”,也不尚传统。东北的很多事物都是即兴的,从来没有人尊重什么传统模式,只是在生存或者生活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内容的形式而已——比如听“二人转”、喝烈酒、“跳大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等等。
东北有许多属于民俗学范畴的文化特色,但是这些形式或内容基本上不属于“传统”,它只是一种习惯。比如:我们家老辈子是满人——地道的正蓝旗——我们本该保留一些满族传统习俗,但是没有。我们不知道老姓(满语的姓氏);我们没有区别于街坊邻居们的语言、服饰或者饮食习惯。而据我所知,同为满族,住在北京的姐夫他们家就有所谓的“满族传统特色菜”可吃;也有满族人互相之间必行的“老礼儿”;他们还像回民拒绝吃猪肉一样不吃狗肉。可是,在东北,哪怕是“满族自治县”,几乎也没有谁还在守着这些“老理儿”了。这倒不是因为东北人没文化,而是因为“咱们”只关注和重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而那些多半只有形式价值的“传统”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东北人除了汉族之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这些所谓“少数民族”大多很早就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是东北的原住民或曰土著,倒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偏偏是后来者。东北有一半以上汉人的籍贯是山东,另一半的籍贯也多为长江以北山东周边省份的“北方人”,比如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等。
这种多民族、多籍贯融合、杂居的构成方式,导致了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或种族,能够使自己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完全为其他人所接受,沟通、妥协、融合、实用,是任何一个初到东北的外乡人所必须弄懂的事情。这里从狭义上说没有文化!所谓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也行不通。东北自己的文化,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是在解构了北方各地汉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北各少数民族以及外来文化(主要是日本、俄国、朝鲜)最实用的部分形成的。没有哪一类抽象、排外、固执或不实用的东西可以在东北存活。这或许也是某些人认为东北人没文化、东北没有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吧?(待续)
  列位看官,前文说过东北汉人的籍贯大都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也就是华北平原或比较狭义的黄河两岸。籍贯是学名,俗称叫老家。过去,东北老辈人初次相见,一般都会询问对方:“你老家哪儿呀?”这老家就是指籍贯,也就是某位仁兄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生活、学习、战斗过的地方。土匪行凶时都会大喝一声“送你回老家!”——这句话可不得了,等于临死有位大和尚给你念《金刚经》;要不就是临上绞架了,来一牧师帮你忏悔——老家这个词在过去是外延极广的一个概念,“送你回老家”就是说:哥们儿你太辛苦了,爷们儿我帮你找一漂亮地儿……可见,老家在东北人心里是很有地位的,连土匪都知道“回家”。
东北和华北以山海关为界,习惯上就称“关里”、“关外”。西北人过去常说“口外”,但是不说“闯西口”而说“走”。可是关里人要到东北,就非说“闯关东”,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年前东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更是由于清朝晚期以前,东北除流放犯之外,根本不许汉族平民进入,说白了就是政策不允许。因此,要想到东北发展,必得像做贼一样从荆棘丛生的野径“闯过去”。而且,即便闯成了,也随时有可能被官家捕获,想消消停停地种地过日子基本不可能,能做的怕只有挖参和淘金或者先靠个有东北户口的大户,给人家干活儿糊口。今天在北京打工的东北人,无不苦于没有北京户口所带来的烦恼。唉!山水轮流转啊,当初他们想来咱东北可是连门儿都没有,旅游签证基本不给办,除非你贪污腐败了,但是那叫流放,来了想回就难了。据载,纳兰性德同志就曾经帮人疏通过关于流放犯刑满不能还乡的事,难办。
清朝那会儿闯关东的老辈人,多半都是在关里活不下去了。他们到东北以后,再怎么难,都比在家强得多,关里遇个灾荒什么的,连糠都吃不上;东北冬天不干活儿也有黏豆包吃。可是当时中国人偏偏就这德性,好不好也是家!这“关里家”的称谓就是说东北不是家,关里才是。这算一“传统”。关里家显然是褒义的概念。
东北当然也有贬义的、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比如“老呔儿”、“南蛮子”等等。南蛮子是泛称,只要是看起来不顺眼的南方人,就是“蛮子”。老呔儿则是特指唐山及其周边口音较重的河北人。因为当初到东北来的关里移民大多是以耕种为主的农民和以帮人运输、摆渡为生的脚夫或者以挖参、淘金为业的冒险家,商业在东北的遭遇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被重视。而河北人偏偏多数是做商业贸易或者服务行业的,相比之下,东北对他们来说连半个家乡也不算,他们的家乡仍然是关里家,他们不用面朝黑土背朝天,靠一年到头忙忙活活地贱买贵卖就可以迅速致富,而且比较早的时候,大多数商贩致了富也不扶贫,把钱都带回老家去。东北人,那些辛辛苦苦的农民,当然会想不通、嫉妒、愤懑,但是又需要他们——套用一句美国电影的台词——老呔儿啊!谁能容忍与你们共存……可是谁又能离开你们。呔,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释意为“有口音的外地人”。
东北明清时称关东,关东是一个政治或军事概念,过于狭隘,而且东北并非位于山海关正东,只是习惯性的误称。笔者窃以为不妥。东北则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首先,从文化范畴上,东北是中国的东北,由此确立其民族归属感和政治合法性;其次,东前北后,有自中心而东到大海,再向北开疆拓土的历史感,由此确立其历史地位;再次,从纯粹地理方位上看,中国的最东点和最北点的确都在东北,由此确立其方向感。以上是为闲话,今天要说的不是名词问题,而是一段一直被忽略,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大历史”——闯关东!
闯关东的清晰历史可以限定在清康熙七年(1668)至清咸丰十年(1860)之间,在这192年之外,关东是不必“闯”的,至少汉人到关东是不违法的。因此,“闯关东”只是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特殊名词,后虽多有沿用,性质却早已截然不同。咸丰十年以后,很多华北平民移民东北,仍旧沿用先辈旧称“闯关东”。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迁徙之举作为个人行为,已经完全谈不上 “闯”了,倒是他们这些个体行为融汇的“集合行为”,仍有“闯”的意味——他们闯的不是军事的具体关隘,而是文化的抽象关口。从这个角度说,东北的“关”对于山海关以南的国人来说,即便今天也是需要“闯”的。(待续)
        拳击使我学会了梦想,我愿意把我的梦想与大家共享……端木龙成   http://blog.sina.com.cn/duanmuabc

249

主题

3090

回帖

1万

积分

长老

我自疏狂, 恨吥騬風追曉月。

Rank: 8Rank: 8

积分
15387

优秀版主奖

威望
2993 威望
精华
14
财富
30818 拳币
贡献
2885 贡献
在线时间
7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2
最后登录
2017-8-30
听众
17
发表于 2007-7-27 2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春节去了黑龙江省的海林探亲,感觉那里很空旷!
不羡美词夸,心喜友牵挂。

66

主题

3100

回帖

8270

积分

荣誉会员

仁者无敌

Rank: 8Rank: 8

积分
8270

优秀素质奖论坛贡献奖

威望
1395 威望
精华
2
财富
16983 拳币
贡献
603 贡献
在线时间
4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4
最后登录
2015-9-23
听众
9
发表于 2007-8-2 19: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旷点好
自然气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拳击帝国 ( 冀ICP备19037162号-1 )

GMT+8, 2024-11-24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