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003
威望760 威望
财富4242 拳币
贡献622 贡献
重量级
重量级

- 积分
- 3003


- 威望
- 760 威望
- 精华
- 28
- 财富
- 4242 拳币
- 贡献
- 622 贡献
- 在线时间
- 8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14
- 最后登录
- 2012-2-16
- 听众
- 16
|
本帖最后由 孤枫夜影 于 2011-5-29 22:03 编辑
这是一个不太好写的话题,难就难在自己没怎么习武,真实的体验不太多,所以只能用自己观察的拳击和散打做引子,探讨一下这个永恒的话题,为了简洁点,还是采用问答式吧。
1.为何中国武术总是神神秘秘,让人无法一睹庐山真面目?
答:理念使然,我认为每个地方的武术,和当地的文化尤其是武文化分不开,欧洲人由于崇尚力量,他们的武术属于比较武学,和他们的主张个性张扬,性格奔放的文化氛围有关,我记得某位美**事专家这样谈威慑:第一是你必须有足够的力量;第二是你必须让对手知道你有足够的力量;第三是你要向对手表明,并让对手相信你使用力量的决心和能力。具体话语记不住了,反正中心意思就这三条。所以,我们看看美国在世界上耀武扬威,其实就是在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展示他们的武力和使用武力的能力。
反过来,我们看看中国,2400多年前,孙子兵法就明确了,兵者,凶器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就是说,中国人从骨子里把武力看做是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可以使用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国家还是作为个体的人,在武力方面从来都非常谨慎。
2.中国的武术流派林林总总,为什么现在却难以找到能在国际舞台上和外国人一较高下的高手?
答:中国的武术流派虽然很多,但是,我认为从现有人员结构来看,应该说纪念意义大于实战意义,纪念什么,纪念曾经很牛逼的祖先,比如六合拳据说为当年岳飞所创,但是我相信即使现在再高明的高手,打出的六合拳也无法跟岳飞当年相提并论。中国的大多数拳种的牛逼祖先都生于乱世,在乱世中发展并发现一些绝招,但是一旦和平年代,统治者往往采取禁武政策,所以,这些绝招失传的失传,不失传的也以面目全非的现状保留下来。我记得80年代著名武术家万籁声曾经说,他的师父杜心武自称其功夫比之创造自然门的徐矮师乃九牛一毛,而万籁声自己比之师傅杜心武还达不到一半,一代不如一代。相信现在的武术师要达到万籁声的水准,应该也很难了。据武林杂志说其双臂如绞索,五指像钢钩。来如什么去如什么的我记不住了。但是前两句我认为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双臂如绞索,一谓软,二谓缠,五指像钢钩应该指的是抓得牢,如这两点属实,可以确定万籁声的武术具有太极的贴靠性质同时又具有擒拿的反关节手段,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武术。
3.中国武术和外国武术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是思想,外国武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如泰森,阿里等展示他们的武术技能,中国的武术可以称之为武学,它是通过对武术思想精髓的传承,而不在于哪一个个体如何厉害。比如太极张三丰,有几个人知道他打了那些经典比赛,但是,在元末明初的乱世中拔地而起,数百年屹立在中国的中心地带的现实,就告诉我们他的强大。
4.武学传承和武技传承的区别何在?
答:技能是通过个体传承和表现的,是不稳定的,比如泰森只有一个,即使怎么教,也难以出来第二个拔山盖世的泰森,而且他的那种打法也只有泰森能够使用,也就是说,技能,是随着个体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或者衰落的,再比如随着帕瓦罗蒂的死亡,显存美声高音可能很长时间陷入整体下降。而武学则不同,他是思想,是精髓提炼而成,不因为年代而褪色,同时也不以个体能力不同而增减效力,比如,孙子兵法,虽然成书于2000年前的冷兵器时代,但是即使在今天的热核战争、海陆空天一体化的技术条件下又有谁敢说孙子兵法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呢?所以,我认为那些关于搏击的谚语,什么抬腿不过膝,什么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什么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些东西才是所有搏击**同的东西,才是武术搏击的精髓。无论你个子高矮,能力强弱,甚至种族异同,都要用这些东西。中国人有个非常狭隘片面的观点,就是中国武术一定必须是通过中国人这个载体传承和展现,这里的有必要为中国的武学正名,应该是中国武学,而不是中国武术,当然如果你把中国武术的术作广义理解,理解为学问,也是正确的。而技能则完全不同,是因人而异的,泰森也好图啊也罢,你要是到大小克面前去打刺拳,肯定死得快;
5.那么中国武学,作为一种学问,他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答: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我记得高中课程里介绍华佗的课文,大概讲的是华佗根据自然生物的活动特点创造了五禽戏,这大概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可以叫体操,也可以叫气功,反正是一种运动方式之一吧,反正早于少林的达摩渡江,传承至今,至于运动方式嘛,华佗说过,人体须得劳动,但不可使极也。大概意思就是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要挑战极限。看看,老祖宗的传承目的是养生,而非炫耀。
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往往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界的事物中寻找与包括武学在内的任何事物有关的规律。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仿生拳种应该是中国人对武学的最大贡献,举个例子,蝴蝶蜂刺以前发过一个帖子,好像讲的是弧线最美,包括弧线的步伐,弧线的出拳。但是,我认为这并非他的原创,因为,老祖宗的武学中最讲究的是走圈,包括太极八卦,姿势上他们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我认为这些谁都知道的东西里面,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含胸拔背指的是将身体压缩,减少被攻击目标,像弹簧一样随时可能会产生雷霆般的爆发力,沉肩坠肘,指的是攻防一体化,经常观看拳击比赛,就会发现一对矛盾,把报架端得高高的,防守是好了,但是影响出拳的效率,把报架放下来,出拳就灵活了,头部又有被击中的危险。当然,拳击并不是最高的搏击技能,他对下身的防守是依靠规则进行的,所以,中国武学讲究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的防御姿势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上下两方面,可以说是最全面的、最实用的。
在步法上,太极拳八卦掌讲究的趟泥步,与拳击讲究的双脚不能同时离地的步伐更加异曲同工。
在攻击发力方面,中国人讲究崩劲、寸劲,形意拳王乡斋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其实就是拳击技术里的迎击,关于迎击我已经在关于帕奎奥迎击技术广泛化的方面做过详细论述,那么,我们看看这里面于中国武学相通的地方吧。
太极拳讲究听劲,大意就是把握对手身体的运动规律,据说最高境界是鸟在手上飞不起来。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作用绝不仅仅是推倒对手,还包括根据把握的对手运动方向发出反向的穿透力极强的崩劲(迎击)。
太极高手喜欢把劲比作钢,把力比作铁,其实用通俗易懂的解释,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劲的含义,就是自身能够掌控自如的力。
帕奎奥高于其他拳手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能够在任何姿势下,从任何角度发出准确的重拳。让对手防不胜防。帕奎奥是否学过中国武术我不知道,但是它的发力方式绝不是标准的拳击方式。他对拳击的理解也远远超出了拳击运动本身。
6.如何理解拳击教科书和武学的关系?
答:差别在境界上。是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境界差别。
拳击教科书上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守,其姿势都很僵化,讲究标准化,规范化,培养的是通用的制式人才,只有通过台上比武,悟性好的才能脱颖而出。而真正能够开创自己时代的,都是超越了教科书的存在,比如阿里创造蝴蝶步,其实就是现在通行的横向移动,把拳击技术丰富了。克里钦科以自由搏击的报架身手进入拳击界,同样称霸多年无敌手。
按照职业拳击的理解,身高臂展高于对手,必然就能够先行打击,体重大于对手必然就有重拳。但是泰森和帕奎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理论的机械和僵化。
泰森用自己的摇避躲闪下潜冲击和雷霆般的攻击,让无数身高手长的对手为之丧胆。帕奎奥则利用横向移动调动对手,利用转身的时间差施以迎击,打垮了无数貌似强大的拳击手。
实际上,泰森,克里钦科和帕奎奥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拳击手,而是拳击界得搏击手。
7.如何理解劲的实用含义?
答:中国武术品种众多,表现形式各异,但是无一例外都重视桩功,枯燥变态的四平大马挡住了无数的爱好者,桩功到底有何用处,有人说桩功练得好腿上力气大,这肯定不靠谱,无论站桩连得再苦,在力量增加方面绝对赶不上负重蹲起,甚至赶不上跑步,我理解站桩的目的实际上是锻炼人在极限条件下把握重心的能力,重心有多重要,看拳击也能理解吧。其实最重要的不光是把握重心不倒,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把握好重心,才能够更大地发挥打击力。
这里面有两个马甲力拓的实战例子,其一是库托,我绝对相信库托如果在测力器上打击力量绝对不会小于帕奎奥,但是对阵马甲力拓的时候,由于心中有怯,中心漂移,所以出拳对与马甲力拓伤害不大,最终导致失败。
而帕奎奥则出拳非常坚决,而且一招得手就敢于对拼组合拳,所以给马甲力拓造成了最大的杀伤,其实莫斯利对阵帕奎奥那场不是甲醛,霍普金斯一语中的,就是心理上虚了。什么东西能让百战沙场的莫斯利如此心虚,肯定是马季力拓的实战结果造成的。
事实上,在实战过程中,重心随着距离不断变化,只有牢牢把握住重心的基础上,才能发出最有力的攻击。也只有在牢牢把握中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最有效的防御,例如克罗地。
8.按照拳击教材高举报架,只要始终面对对手不就可以减少对手的打击吗?就像克罗地那样。
答:问题是拳击是动态的攻防,在严密的防御只存在于正面,如果对手绕到侧面而你又没有及时跟上,头部空挡就暴露出来了,举个例子,莱特对阵TITO时候,由于报架端得牢,TITO习惯于直进直退的步伐,所以始终无法打开莱特的防御,但是同样是对阵莱特,威廉姆斯凭借身高手长打两侧的平勾拳迫使莱特防御侧面的同时又从正面打上勾拳从而导致莱特的防御顾此失彼。所以,我们发现帕奎奥在身高臂展上不占优势,但是他通过勤奋的移动,扩大了攻击正面,而威廉姆斯是靠身高手长扩大打击范围的,异曲同工。所以,在激烈的对抗性搏击过程中,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身高手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花招都归于无效,例如,泰森全盛时期,就是直进直退,依靠头部的摇避躲闪下潜近身,普通的刺拳基本无视,然后雷霆一击。就像航母里有位网友说的,子弹只有速度没有技术,无人能克。而全盛时期的泰森简直就是炮弹。
9.如何理解中国武术讲究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还有就是要学打人,先学挨打?
答:所谓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是指的真正的武术较量,绝对不会像老太太按摩,弄他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真正的较量就是那么一到两下就分出结果了,我的理解就是迎击,无论用拳、用腿还是用肘等都是如此。正所谓敌未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但是,迎击是具有极大风险的,所以,一般抗击打能力强的生存几率要大一些。
10.为什么拳击比赛对身高臂展特别重视?
答:因为机械,教条,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身高手长的天生的就可以靠刺拳控制距离弄个点胜。而对方则必须盯着对方的火力钻进去。但是,在善于横向移动的拳手面前,身高臂展的优势由于扩大了防御面积而被抵消。当然,横向移动要靠能力,最终还是实力解决,比如古巴拳手(名字忘了),对阵克里钦科的时候,他的战术完全正确,就是通过横向移动抵消克里钦科的身材优势,但是他明显的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最后在移动中扭伤了脚,看似偶然,其实是实力差距使然,我相信如果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克里钦科而是其他人,他绝对不会扭伤脚的。所以,在克里钦科绝对的实力面前,尽管古巴拳手在头两回合并不占劣势,但是即使他不扭伤脚,我也绝对不相信它能够把这个局面坚持12回合。
11.如何看待中国的武学和武者?
答:武学指的是任何人在搏击过程中都通用的东西,是一种共性的东西,这东西在西方以技能的方式存在,在中国可能以学说和格言的方式存在,中国的武术技能有多少无法知道,但是武学作为一种学问应该说是相对比较系统的和全面的。正是由于文化不同,中国的武者一般都非常低调和隐忍。其实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商鞅变法中既然目的是富国强军,为何还要禁止私斗。为何不理解不私斗的秦**队为何能横扫六合。通过时间和岁月,我现在大致上理解为弱其民,乃强其国。很矛盾不是,其实,道理就像水泥因为个体软故能沾合起高墙壁垒,单块的砖头再硬,垒起的墙垒也不如水泥坚固。人类从远古进化而来,就其个体而言能力是大大地弱化了(据说人类有一支**叫银背大猩猩,能秒杀豹子),正因为弱化了,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就更强烈,集体意识强烈是高效率团队的必须。
楚霸王项羽拔山盖世,横扫千军。而同样力能扛鼎的淮南王刘长,则死得很窝囊,终生没有做成什么大事。如果两者相遇,我毫不怀疑项羽能秒杀刘长。那么刘长比项羽少了什么?答案是缺少了杀气。我们看看史记对项羽的行为描述经常是“怒。。。大怒。。。叱之。。。瞠目叱之。。。烹之。。。屠之。。。坑之”也可以这么表述,项羽是乱世+仇恨培养出来的刘长,而刘长是治世+良民意识培养出来的项羽。刘长作为皇子,我毫不怀疑它能够请很多的名师,培养很高的技能,技能差不多,能力差不多,而表现出的气质,建立的功业却天地之别。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治世你练得再好顶多不过一个能力出众的刘长而已,只有乱世刘长才有可能蜕变成顶天立地的项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