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003
威望760 威望
财富4242 拳币
贡献622 贡献
重量级
重量级

- 积分
- 3003


- 威望
- 760 威望
- 精华
- 28
- 财富
- 4242 拳币
- 贡献
- 622 贡献
- 在线时间
- 8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14
- 最后登录
- 2012-2-16
- 听众
- 16
|
上一篇我们讨论了秦末绝世战神项羽的个人战力,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上将军、战神,光有匹夫之勇是不可能成大事的,战神的综合素质应当是由包括盖世的武艺、稳定的心理、以及深厚的韬略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楚霸王项羽的心理素质及成长历程。为简便起见,还采用问答式。
1.楚霸王项羽既是灭秦英雄,同时也是杀人魔王,研究他的心路历程又何必要?
答:不管你把它看做什么,最根本的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存在即合理,只有明白它产生的土壤和原因,才有条件去发扬其好的方面,避免其不好的方面,比如对文革,我看过80年代的反思和伤痕文学无论是从道德层次喋喋不休地进行谴责,还是像祥林嫂般声泪俱下的血泪控诉,都是非常肤浅和表面化的东西。只有从深层次把握其发生的背景和思想根源,才能够真正有效地避免类似的灾难。所以,对于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及诸多矛盾性格和人格于一身的焦点人物,我们更有必要进行一些心里养成方面的剖析。而不是简单的向下定义。
2.项羽的性格养成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答: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7岁时遭遇秦国统一的战乱,他的爷爷大将军项燕战死,父亲项少龙失踪,他本人跟着叔叔项梁逃亡到吴中,会稽一带,小小年纪便开始了逃亡生涯,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祸。
按常理说,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陈涉世家里说他爱惜士卒,深得民心,在楚国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项梁带着项羽留在出国境内应该是安全的。但是从齐国国王投降秦国后被活活饿死的下场,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中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说法来看,秦灭六国后,对六国贵族并没有放过,连兵器都不放过,怎可能放过带兵用兵之人。
所以我推测,秦国统一后,很可能对六国贵族以及带兵的将军家人及后裔进行了公开的和秘密的通缉和追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格外耀眼的军方第一家庭,肯定在楚国无法容身,项梁在逃亡过程中很可能不止带着项羽一人,不管怎么说,从项梁与项伯都杀过人来看,可以说项羽就是在追杀与杀人的环境里长大**的。从后来项羽杀人时候的随意性来看,具有明显的养成痕迹。
3.如何看待项羽和虞姬的恋情?
答:按《史记》、《资治通鉴》载,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吴中虞氏美女(估计也是当地贵族)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
应该说,项羽是在逃亡过程中,与虞姬认识并走到一起的,是否算青梅竹马无法考证,但是从他们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不太可能走传统武侠小说的英雄救美套路。
我认为,楚王好细腰的故事告诉我们,楚人的审美情趣于今天相似,都喜欢苗条骨感型的,所以美貌并擅长歌舞的大家闺秀虞姬很显然属于这种类型,但从生理上看,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传统美人,能够以一己之力满足龙精虎猛的楚霸王。
所以,我认为,虞姬给予霸王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抚慰,霸王对虞姬的依恋情感具有明显的恋母情结,也就是说,虞姬的年龄极可能大于项羽。
4.项羽是否天生嗜杀成性,漠视生命?
答:那是中国人习惯于将人物脸谱化,而忽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环境的挖掘和反思的结果。对项羽来说,只要将它的一些言行结合起来思考,便会发现一个不同于以往思维定势的楚霸王。
杀人狂魔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漠视生命,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对照之下,我们看看项羽如何做的,对虞姬生死相依,体现了他对亲人的情怀;
主宰天下后,他放弃关中定都彭城,还说了一通“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歪理,另外最后打了败仗,他宁可自刎乌江,不愿见江东父老,表明他在潜意识里非常在意家乡父老的看法。
鸿门宴不忍杀刘邦,表现了他对于共过患难的兄弟的不忍。
从这方面看,项羽完全就是一个虚荣的,豪爽的,仗义的,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邻家男孩。
5.项羽攻城略地常有屠城之举,坑杀20万秦军降卒连眼睛都不眨,不是杀人狂是什么?
答:我前面论证的是项羽先天本真的性格特征,这与他后来屠城,坑杀降卒的行为逻辑存在着矛盾是事实。但是,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根源上看,项羽从小就在被追杀与杀人的环境中成长,他的长辈在逃亡过程中几乎都杀过人,这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必然打上深深地烙印,就是秦人是必须杀掉的死敌。
另一方面,在项羽的性格养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项梁可以训练的影子。上一部分我在项羽杀殷通的过程中有部分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项梁对项羽大开杀戒的行为完全是纵容和赞许的。我甚至认为就是项梁刻意让今后必然生活在刀光剑影中的项羽见血破胆,养成嗜血的习惯。所以我们看到项羽在宰杀秦人的时候那种杀鸡屠狗的轻松心态,的确,在他的心目中秦人的生命跟蝼蚁没有什么分别。
6.项梁为什么要培养项羽这种性格?
答:第一,国仇家恨使然,这里得为秦人说句好话,秦国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接近依法治国的社会形态,这让秦国无比强大,最终征服六国,一统天下。但是,秦人犯了本本主义错误,将在秦国适应的法律机械地通行天下,在十几年内完成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工作,是非常超前的,必然导致六国的不适应,其高压统治的结果是罪犯增多,历史教科书上介绍秦朝统治时期,罪犯占天下人口六至七成,项梁与项羽能够在吴中逍遥法外,项羽还能吸引大家闺秀本身就说明整个关**会不以犯罪为耻,潜意识里对秦人的仇恨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第二,肩负的使命使然,秦灭六国使用的是残酷的征服手段,从精神上和意志上已经将六国完全打垮。强悍嗜血的不可战胜的秦军给山东六国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项梁作为被秦军KO的一代人,已经在心理上留下了明显的阴影,他非常清楚,要战胜秦军必须以毒攻毒,以血还血,才能从意志上打垮秦军,所以,他从小非常注意对项羽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学识上增加,而是性格上的塑造。
7.项梁如何培养项羽的性格?
答:史料记载,项籍小时学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又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对于项羽这句话,很多资料翻译为: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但是我认为应该译为:那个人是可以取代的。虽然差别很细微,但前一句表现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后一句表现为藐视一切的雄心。
史料接着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里的惮,虽然不好翻译,但是翻译成害怕,明显的有点生硬和前后矛盾,我觉得理解为佩服甚至崇拜更加准确。当然如果高考出这道题,我肯定翻译成害怕的。
司马迁喜欢搞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对于秦始皇这次巡游,有三个名人发表过现场观感,刘邦认为大丈夫理当如此。张良干脆就雇杀手在博浪沙玩了一会心跳。
项羽的态度是藐视,刘邦的态度是钦佩,张良则使用行为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表明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面临的严酷的政治生态。这也是项羽后来对待秦人那般残酷却没有太多的负面评价的思想基础。
总之,在项梁眼里,只有勇武过人,天不怕地不怕的项羽,才能肩负起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历史使命。虽然史籍对于项梁的培养描述不详,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项梁在项羽身上倾注的精力和希望。
雷锋同志说,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般残酷无情;
项羽同学是完全把雷锋精神完全贯彻到行动中去了。
对待反秦的赵国,别人都不敢救,他可以破釜沉舟;宋义同学想坐山观虎斗,被他一刀砍下头颅。
对待秦军,秦人,秦城,他的词典里就只有三个词,六个字:杀光、活埋、烧掉。
项羽同学不讲个人享受,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掘掉骊山陵。
总之,山东六国人都想做,却不敢做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项羽同学义无反顾地全部做到了。苦和累都让一个猛人项羽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流氓刘邦得了;所以刘邦似乎对项羽仇恨也并不深。
所以,对比秦人的仇恨,项羽同学虽然残忍了点,但是历史上负面评价却比较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