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化作缕缕青烟在屋内盘绕萦回,一口茶水入口。茶水不知何时已冰冷,微微的苦涩让无痕从一番儿时的幻想回顾中回到现实中来。每个男孩子的童年、少年或多或少总会有萌动的英雄梦,幻想着自己化身为一个无所不能、神功盖世的勇士,用最犀利的拳脚把一个个“坏蛋”打烂、捏碎。那是个怀旧的时代,《霍元甲》与《少林寺》的出现第一次给我脑子里灌进了武术搏斗的概念。当然后来我清楚的明白那只是影视表演。不久香港的大量影视剧开始如潮水般涌入内地。一个名叫李小龙的小个子又让我接受了一次“功夫”的洗礼,那一年我读小学3年级,在课间活动中,我嘴里发出怪怪尖啸,玩起了自制的双截棍。
到87年,当看完那场央视录播的伦纳德与“秃头魔王”哈格勒的经典拳击大战后,便开始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拳击,但对心目中的“功夫”或者“自由搏击”、“格斗术”始终没有放下,儿时的梦想会不时跳将出来让心底那一缕血性澎湃悸动。可惜那年头除了满电视的古龙、金庸和气功大师就只剩刚刚登陆国内的摔跤表演WWE。
92年徐克的力作《东方不败》上映,一时间东方教主雌雄莫辨的眼神不知让多少红男绿女彻夜难眠,无痕这等凡夫俗子那会正值青春韶华,自然也是迷的云雾缭绕。而一年后的11月12日第一届UFC赛在北美科罗拉多拉开序幕,真正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综合格斗(MMA)技术交流平台成为现实。其后日本PRIDE等擂台赛相继开锣,世界综合格斗发展步入成熟的快车道。
很可惜,国内的现实仍是让人昏昏欲睡,武林大师们习惯用嘴比试交流,用表演代替实战,最后用文化、用历史来标榜自身优越无双的地位。从80年代初到现在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武术留给我们最大的实战展示还是那个所谓的“舞林大会”。除了少数搏击、散打选手走出国门进行较高水平的技术交流,自诩为天下第一的武术继续着一潭死水,而那些坚定的捍卫者也继续编织着历史的迷梦。有一条他们最喜欢引用的论据,冷兵器时代我国长期的大规模战争让武术的实战性得以充分的应用。而传统武术也自然成为冷兵器时代的世界第一杀手锏,每每一谈到此处,自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豪气顿生,摇头晃脑间总是谈论着天朝上国的文化悠久,战争规模的宏大,非那些外邦、蛮夷可比。得出的结论自然掷地有声,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实战发展,而武术也自然是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王牌。无痕驽钝却始终琢磨不出其中道理,这古今中外有关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的史书、评议、论述翻烂了多少本,兵书、笔记也看了N多。(当然神怪、志怪小说不在此列)翻来看去倒是弄明白一点,这古往今来人类有史可查的几千年冷兵器战史,这个人技击能力或者说单人武功从来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争规模越大,双方(或多方)投入兵力越多,那个人能力、单兵素质的影响就会越低,而细化到个人,对与冷兵器战争的单兵要求也决不是强调谁的武功越高越好。而是强调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度的协同配合能力,说白点就是绝对听指挥并且有最好的团队意识。没有谁可以靠所谓的高超武功独立与阵营以外,擅自行动。而当双方开始对峙,列阵对决时,那双方比拼的就是几个关键要素。第一士气,第二技术装备(武器锋利程度、铠甲锻造技术、马匹质量、弓弩射程等),第三训练水平,主要是阵型严密程度,战士间相互配合程度等,第四,优秀的战术和指挥官(根据己方情况特点,所实施的恰当战术,指挥官还需具有良好的统率能力)。第五还是比拼双方投入兵力的多少。再往上,到战略层面就涉及双方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决策。只要是在大规模的战争行为中这所谓的武术、武功实在没什么用武之地。也查不到有所谓靠谁武功高就能打赢某场战争。
先举个老外的例子吧,可笑在很多人眼里,老外似乎就没有文化,好像也不会打仗,要不就是小规模冲突。所以发展不出所谓天朝上邦的博大国术。
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希腊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样曾灿烂辉煌,不少兄弟估计要说了“没读过外国什么历史书,好,即使没读过历史书,斯巴达(Sparta)这个名字听过吧,好莱坞拍过多部电影,最近的《斯巴达300勇士》应该熟悉吧,差不多3千年前的温泉关战役中,三百斯巴达武士人迎战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死守三日后全部牺牲,但为希腊联邦最终战胜波斯赢得了时间。作为希腊城邦之一的斯巴达人崇尚武力和战斗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相当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在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三世纪这近千年中,斯巴达也几乎是战无不胜的。论个人能力,单兵素质,战术素养我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强悍的作战力量了,(史载,斯巴达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淘汰,病弱瘦小的婴儿不予抚养,而是抛弃。男孩从7岁起开始军事培训,格斗、杀戮、列阵、作战就是斯巴达男人的全部)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个人能力该是不可战胜吧?可就是有一支个人能力,人数都不占优的军队打败了无敌的斯巴达方阵。(注:即使是个人能力到达极限的斯巴达战士也绝对强调阵型和协同,在他们看来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服从与团队,如果没有好的协同能力那就不能组成强大的方阵。)
这支打败斯巴达人不可战胜神话的军队便是来自于古希腊底比斯城的“底比斯圣队”。底比斯和斯巴达同为古希腊邦国,位于爱琴海西北,希腊中东部。
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我国战国时期刚刚开始那段时间,七雄纷争,各国混战不休。而古希腊的这块地盘上也没闲着,一共有三大强势的邦国三足鼎立,分别为雅典,斯巴达,还有底比斯。通常这希腊城邦间在面临外敌时可以团结一致对外,但没有外患时,各个城邦间却爱闹矛盾,相互攻杀,追求霸权,公元前四世纪初,斯巴达人凭借强悍的作战能力在希腊半岛势力越来越大,称王称霸,肆意干涉各邦国内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的局面开始失衡。底比斯为了改变这一劣势,也为了谋求自己的霸主地位,与斯巴达之间的血战就在所难免了。
古希腊人之间的战争属内战。还曾经并肩战斗共御外敌过,彼此的战略战术,排兵布阵,军人能力、武器都了若指掌,底比斯人若想打败当时单兵能力第一的斯巴达取得战争的胜利,还真得兵行险招,攻其不备。底比斯人天才的统帅伊巴密浓达(公元前418年~公元前362年)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绝妙之计,组建一只特殊新军。
我前边说过面对半人半兽的斯巴达职业战士,要想战胜他们,在个人能力上是无法逾越的。但这位同性恋统帅伊巴密浓达灵机一动!在性倾向上想了办法。利用爱情,当然这里是同性爱情。年轻的战士之间以“爱情”相互捆绑在一起,而形成空前的团结和协同能力。估计又有兄弟得问了,有这么邪乎?呵呵,大家不妨自己琢磨一下,换成是你自己,当组成一个方阵,其中一半是“性感美女”,而且你和这些“美女”间还相互爱慕。由于是同性恋,在那些伙伴眼里你们同样是他们心中最爱的“美女”。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再换个比方,和你至死不渝的爱人呆在一起面对敌人是什么感觉,而你的另一半也是同样的思想。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人大军压境,伊巴密浓达临时决定:将作为卫戍部队的同性恋小分队(底比斯圣队)作为先锋,首先投入战场,与数倍于自己的斯巴达人进行血拼,
这支精锐同性恋部队只有300人,即150对恋人勇士,而武装到牙齿的斯巴达人,有11000名重装步兵、1100名轻步兵和1000名骑兵。底比斯方面伊巴密浓达麾下共拥有重装步兵6500名(包括300名底比斯圣队队员)、轻步兵1000名、骑兵1500名,其主力,即构成古希腊步兵方阵的重装步兵,比斯巴达方面整整少了近一半。论个人能力更是差距明显。如果换成单挑估计仗就不用打了。
这里多啰嗦一下,公元前的古希腊战争中,重装步兵方阵是当时战役制胜的关键。重装步兵们戴着有护面和头盔,手持近三尺直径的圆盾,另一手拿着长矛,胸、腹有厚重的甲胄包裹,腰部以下是散开的金属或皮制战裙,腿上还有装备护胫。希腊重装步兵方阵一般纵深为八列,人数越多,阵型就会拉宽,有时候绵延数里。作战时,每排的重装步兵肩并肩排成密集的阵型,右手持矛,左手持盾。当重装步兵排列成行,组成方阵发起冲击的时候,就像是一面青铜和长矛构成的城墙。
实际战争的双方就是用这肉身城墙来进行勇气和力量的冲撞。斯巴达战士了解对手底比斯人的勇敢坚强,为确保胜利,斯巴达人主力重装步兵组成了一个纵深为12列(而不是传统的8列哦)的半月形方阵,再配合轻步兵与骑兵的两侧掩护,试图在首次冲撞中就打垮给底比斯人。伊巴密浓达则排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纵队阵型,50列重装步兵!
50列的方阵,底比斯军组成一个紧密方阵。最前端,是精锐部队底比斯圣队。150对同性恋人互相鼓励,共赴沙场。血战在留克特拉小平原打响。等到斯巴达人列队冲到他们方阵前的时候,底比斯方阵开始出击了!厚达50列的方阵,如一把锋利的长矛撕开了斯巴达的阵线。50列冲撞12列,斯巴达方阵一下子被冲懵了!但斯巴达人毕竟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战士,他们立即重组队伍,准备再次向底比斯方阵造成冲击。但这时底比斯圣队发威了,这支相互间都可以舍身拼命的队伍爆发出了强大战力,向斯巴达人发起决死冲击。
斯斯巴达摄政王之一克莱昂伯罗图斯,在乱军中被圣队所杀,强悍如斯巴达人此刻也乱了阵脚。群龙无首,没了指挥,在战场形势顿时逆转了。最终底比斯打破了斯巴达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宣告了斯巴达霸权的终结和底比斯霸权的兴起。斯巴达元气大伤从此衰落,沦为二流城邦,直至消亡。一战成名的底比斯圣队在战争后被伊巴密浓达不断改编,成为为底比斯国的王牌,其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惜即使这样一支军队仍然不能违背战争规律。伊巴密浓达死后不久,希腊半岛,乃至欧洲,非洲,亚洲版图上所有势力的终结者,马其顿人崛起。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中,古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的加强最终版马其顿方阵出现,圣队最终也饮恨沙场,但是这些同性恋拒绝投降,终被马其顿人全歼。战败后,底比斯国走向灭亡。打败底比斯王牌的不是什么盖世英雄而是技术、装备全面改良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使用长度超过7米的长矛,同时采用密集纵队和专业的阵型训练。面对这样的军阵,同时代任何血肉之躯敢于正面对攻,结果无异于自杀。
说了这么一大篇,大家心中该有数。这冷兵器时代战争就能促进格斗武术发展吗?反过来这所谓武术又能根本改变战争结局吗?再来看看我国自己的史料吧。
宋代《三朝北盟会编》有这样的记载“……先是应天帅(应天府主官)胡直孺以东道总管领兵一万来勤王,至襄邑,遇铁鹞子百余骑,一万之众,不战而溃…”够搞笑吧,这一万多人可是正规部队(包括数目不详众多勤王义士)估计有许多武术好手吧,就遭遇了100多女真重装铁骑,便作鸟兽散了。连武器都没用上,按理这一万多人占据100比1以上的数量优势,外加还有博大精深的技击功夫。怎么也能打一打吧,可楞就没打跑了。想来这些人也不是傻子更不迷信武功。缺乏强弩硬弓要面对100铁骑也知道厉害,敌人虽少,但全是训练有素的精锐战士,而且全部装备良马重铠,地形又为平原。硬碰只有送死的份。这就是传说中的武功优势,可笑之极。
纵观史书历朝对外用兵记载,这有着神功武术武装的天朝大军基本上就是一部凄惨血泪史。再看看我国最强的汉、唐时期对外用兵胜多负少难道靠武术?靠的是正确的战略(优秀的统帅)和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不要忘记在汉、唐同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也都是强于敌人。更不要提军队人数上的优势了。实在看不出被吹嘘为冷兵器时代克敌法宝的传统武术强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