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缺少人民性的肉麻系列 沛县现任县委书记黄继鹏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皇帝,他敢做大事的精神激励着沛县人民。”是言值得商榷。 其一,不以成败论英雄,要看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以“干大事”为由,只问结果,不问手段,行凶作恶,率兽食人,为所欲为。仿佛只要他“干大事”别人都应该为他牺牲,小民都应该大批大批地驱赶到前线上去死,天下的女子都应该被他**,别人的宫室妻妾都应该任他掠夺,刘邦就是这种人的代表。这样的“干大事”大家听着头皮就发炸,除了一批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的权欲狂和政治动物之外,沛县人民并不希望受到刘邦的激励。 其二,“农民皇帝”一词不通。当刘邦是农民的时候不是皇帝,当皇帝的时候不是农民,跟“农民企业家”、“农民艺术家”不同,“农民”跟“皇帝”不能混作。“布衣天子”是古语汇,符合古代文法,暗藏省略,可以成立;“农民皇帝”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应当作废。 无论如何撮合、矫饰,反正刘邦起不到为沛县农民增光添彩的作用,因为归根到底,刘邦背离了农民阶层。这种角色错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它注定高祖还乡是一幕滑稽剧兼暴露剧,试看雎景臣套曲《高祖还乡》(摘选):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暴发户非常傲慢,作威摆谱,不可一世,那里还有一点人民性?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面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这才知道,沛县地方喜欢拖欠、克扣教师工资是有历史传统的,怪不得手段如此高强。 少我的钱,拆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将你揪 捽 住,白甚么改了姓,唤做汉高祖! 至此,无赖的华服被彻底剥光了,多么痛快!这位勇敢揭露刘邦的乡民才配称之为“人民”。但是在今天的沛县官员眼里,恐怕是“刁民”,“扰乱文化节”。 鲁迅《灯下漫笔》有言: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沛县地方政府所鼓吹的“布衣天子”,“诛暴秦”,“开四百年基业”,也就是鲁迅笔下的一回事,用不着像先儒遗老们歌颂三王盛德似的歌颂它,美化它;更用不着当做本地区的荣耀,谈什么继承精神,发扬光大,再创辉煌之类,让百万老百姓跟着一起肉麻。 可惜的是,小领导们偏偏有此癖好,肉麻不已,造势不止,呻吟不休,在自我意识里涌现了许多模糊不清的高潮。 2002 年 4 月17 日《沛县新闻》有征文启事在焉,要求: 围绕两汉文化,围绕以刘邦为代表的一批帝王将相对历史的贡献,围绕沛县名胜古迹,讴歌沛县百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人们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这次刘邦文化节的重大意义和历史盛况。 建设社会主义跟帝王将相发迹有什么历史关系?做人民公仆难道不好么?千方百计绕弯儿要跟刘邦、周勃、樊哙等摆在一块,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