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惬意在海南 于 2020-12-16 19:31 编辑
我国的拳击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以前的拳击形式和现在的拳击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据我国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拳击了,那时叫做“斗”,是贵族统治阶级进行军事训练的科目之一。后来到汉朝发展为“卞”,是军人必须考试的科目。与西方早期拳击那种拳击与摔跤的混合赛不同,我国在商周时代拳击与摔跤就已明显的分开了,而且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专讲拳击的书--《手搏》,可惜到隋朝以后没流传下来。在六七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我国就已有带护具的拳击了,可见有护具形式的拳击在我国发展也是比较早的。 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并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三十年代拳击运动在我国沿海一带城市较为盛行。当时,上海的万国体育总会和西侨青年会经常举行拳击比赛。1929年,曾获澳洲中量级拳击冠军的陈汉强,回国受聘精武体育会任拳击教练,他的弟子郑吉常、郭庆芳、杨绳祖、冯慰仁等人是中国拳坛的著名人物。1931年,精武拳击队应邀赴日本比赛凯旋归来后,郑吉常的直拳被拳击界称之为“远东毒蛇”,冯慰仁的拳法被称为“小打雷”。三十年代,旧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教务主任朱国福先生任拳击教授,培养除了不少人才,如武术届老一辈张广文、温敬铭、李锡恩、李浩、卜恩富、吴玉昆、蒋浩泉......,他们也都是擅长拳击的高手。 1934年,南京举行了第二届国术国考,拳击分三个体重级别进行了比赛,李锡恩、卜恩富、李杰三人分别获得轻、中、重三个级别的冠军。在抗日战争前,拳击很盛行,当时教会(天主教、**教)办的中学和大学把拳击作为体育课之一。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69人参加,其中由国民党陆军32军商震部队派出了两名拳手靳贵第和王润兰,他们都在预赛中被淘汰。 1946年,上海中华**教青年会举办了国际业余拳击比赛,由中、日、苏、葡、意大利等七国三十多名拳击好手参加了比赛。中国拳击运动员周士彬、顾伯麟分别获得轻中量级和中量级冠军。 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旧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拳击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进行了从轻量级到重量级共8个级别的比赛,拳击比赛的冠军分别由台湾、广东、上海拳击运动员获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拳击事业在五十年代逐步得到了开展。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拳击被列为比赛项目,共有27名选手参加了6个级别的比赛,最轻量级冠军是东北的孙吉柱,次重量级冠军是华北的靳金铎。 195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拳击、击剑、技巧运动表演赛上,参加拳击比赛的有12个单位的46名运动员,共设5个级别,获得次最轻量级冠军的是福建的陈伟勇,获得最轻量级冠军的是北京的王守圻,获得次轻量级冠军的是上海的许连生,获得轻量级冠军的是北京的陈新华,获得轻中量级冠军的是北京的王国钧。 。。。。。。。。。。。。。。
更多内容请打开链接细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