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27748
威望30332 威望
财富2228487 拳币
贡献30199 贡献
长老
长老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 积分
- 327748
![终身成就奖](static/image/common/1.gif) ![优秀素质奖](static/image/common/3.gif) ![论坛贡献奖](static/image/common/4.gif)
- 威望
- 30332 威望
- 精华
- 8
- 财富
- 2228487 拳币
- 贡献
- 30199 贡献
- 在线时间
- 461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2-5
- 最后登录
- 2023-4-8
- 听众
- 24
|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 历代名门家训 ,流传至今,仍具教育意义。
铭教: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轼送他个砚台,上面有苏轼亲手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一定不负父训。立志做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
训教: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据《隋书》记载,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他还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后来,房玄龄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得当朝皇帝李世民信任,任宰相达15年之久.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治家有方,他经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以本家的威望权势欺凌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时刻用这些家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碑教:宋代包拯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包拯对清廉极为重视,对人、对己、对家庭都要求极严.认为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墙壁前面。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康熙严教子孙
康熙对子孙严于教育,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其孙子辈据统计有97个。对于这么庞大的子孙群,康熙是怎样教育的呢?康熙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很多,如言传身教,让子孙们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换言之,就是在实践当中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但是,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对他们进行学校教育。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上书房设在畅春园无逸斋。每天寅时(早3:00~5:00),皇子皇孙就要到无逸斋开始复习头一天的功课,通常情况下,皇太子必须比其他皇子皇孙要早到。卯时, 满文老师和汉文老师来到课堂。他们先向皇太子实行跪拜的礼节,然后就检查皇子皇孙的功课,让他们背书。辰时,皇子皇孙上课已经过了四个小时,康熙下了朝便来到无逸斋,皇子皇孙到斋外面跪迎康熙。康熙落座之后就让儿孙们背书,他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之后还要背诵120遍,等到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地学,你们也必须背足120遍。”康熙检查完皇子皇孙的功课之后,就忙他的政事去了。
巳时,皇子皇孙开始练习书法。写字的时候,必须正襟危坐,每个字要写100遍。如遇到天气炎热,谁也不准摇扇子。午时,侍卫送上饭来,皇子皇孙开始吃饭,饭后不休息,继续前面的功课。未时,皇子皇孙到无逸斋外面的一个院子里练习武艺。申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再次检查功课,他让这些皇子皇孙排着队一个一个背。酉时(17:00~19:00),皇子皇孙在无逸斋外面练习射箭,康熙先让他们射,之后让那几位师傅射,最后康熙自己射,完了之后就放学。这从早晨三点到晚上七点,皇子皇孙的“学校教育”天天如此,间无寒暑。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是极为严格的,在他的严教之下,康熙的儿孙有几种类型:一是政治型,如雍正和乾隆都是很杰出的皇帝;二是学者型,如皇三子胤祉就是很杰出的一位科学家,他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三是艺术型,如有的皇子字写得很好,画也画得很好;四是生活型,如有的皇子,其母亲在妃子里面地位比较低下一点,他也不可能竞争皇位,但是他有一个平静恬淡的生活。所以,康熙的皇子皇孙当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体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进德修业 依于经史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神静心和 心和形全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