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讲这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君子间的已死相争又会如何呢?忽然想起了典故,在这里无痕就讲一个有关的小段子让大家细细品一品。自古帝王专权,疑忌之心甚重。特别是开国皇帝更是少有气度超凡、恩威平四海之辈,刘邦、朱元璋之流起身于微末,登基罢了,自卑、怀疑,免不了屠戮功臣。赵匡胤算好的了也留了手“杯酒释兵权”。 再有其他几个要么没有一匡天下,要么缺了几分政治头脑,数来算去真正能说的上的唯有唐太宗李世民了。也怪不得当初被各方尊为“天可汗”的太宗驾崩有那么多番邦豪酋闹着要以身殉死,不管心底琢磨的真假,至少面子上是到极致了。
唐贞观十二年,太宗游蒲州,下了篇颇有意味的诏书,诏曰:“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往在大业,受任河东, 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爰践兹境,追怀往事,宜锡宠命,以申劝奖。可追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一个前朝大将何以让一代雄主感怀难忘?不但追封官爵还要寻其子孙表彰。不要误会,这尧君素可不是什么大唐功臣或者有恩与太宗。
这隋末天下纷乱,朝廷丧德失鹿,天下群雄逐之。隋大将屈突通守关中,与后来平定天下的李渊父子苦战,众人劝其降,通泣道:“吾历事两主,恩顾甚厚。食人之禄而违其难,吾不为也!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一刀!” 后长安陷入义军之手,屈突通一家被俘,李渊让其子劝降,通仍骂道:“此贼何来!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命左右用箭射之。奈何左右随从都是再无半点战心,根本就没人再听他的,“皆释仗而降”见大势已去,屈突通朝东南方叩拜(炀帝已逃至东南的江都),大哭道:“臣力屈至此,非敢负国,天地神祗实知之!”(《通鉴•隋纪八》) 没办法当了俘虏。
高祖李渊感其忠义,不但不杀,还马上封屈突通一大堆官衔,位极人臣并出任军队统帅。 当然也提了个小条件——让屈突通去招降死守河东的隋将尧君素。在隋庭,通是尧君素顶头上司,除了私交不错,一直还管辖着尧君素所部。屈突通受人之禄,虽不大乐意,还是勉为其难走这一趟,招降尧君素这位下属。 “君素见通,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左右皆哽咽,通亦泣下沾衿”(《隋书•诚节传》),这两人相见,感慨了一番落魄际遇之后,屈突通有些不好意思的切入正题言:“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隋朝失德,天下汹汹,大势若此,你还能顶得了多久呢?”
尧君素回答,我就算再笨,走到今天也该知道隋朝要亡了,但是将军你守不住杨家托付之地就罢了,但你享受了杨家厚恩再来劝杨家的人降李家,对得起谁?
屈突通长叹:“君素,我力屈而来……对杨家,我也只欠一死了——就算死,又能有什么用? 尧君素又道:“现在我力犹未屈啊!城里尚有余粮,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真到那时候,我就把脑袋交给部下,成全他们的富贵吧……杨家于我恩重,故不得不以死相报!”
这位尧大将军就这样困守孤城,与唐军拼死鏖战,让唐军吃尽苦头,并且击杀了李渊的女婿,李世民的妹夫赵慈景。李渊还不不死心,赐他金银,徐以不死,还请尧君素的夫人去劝说,结果君素在阵前一箭把自己的夫人射倒在地,终究是不降。最后结局可想而知 ,此后三百年的天下尽属李唐王朝。如尧君素这样的死硬分子自是肝脑涂地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敌人,太宗在登基后就以官方名义,承认了这个“不识时务”的敌人为忠臣,还特加褒奖,以劝来人。而屈突通,也在忠心耿耿效忠唐王朝后登上了凌烟阁,享后世尊崇。 尧君素作为武将,算尽了本分。明知不敌,尧君素仍为国士之恩捐躯,从道义上讲,不当苛责。
说起这个段子只是想大家慢慢体会一些道理,就算是敌对双方,交战仇家,在唐太宗心中同样有起码的尊重。可以是各为其主,但不妨碍以礼相待。不是说大家一定得学李世民的所谓王者之风,但回想到论坛里,诸位拳友之间,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看法,观点不一,或者有争执再正常不过,论坛嘛,就是大家发表意见的地方。但个人看法是要以理服人,言之有据。再有是不能污言秽语互相辱骂或人身攻击。另外对拳手也是一样,每个人认识不一样,喜好也有不同,各有所喜爱的拳手。可对于不喜欢的其他拳手就少些污言秽语,没必要一天到晚来回侮辱还引以为乐,有必要吗?又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何不豁达、客观看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一个职业拳手靠自己能力挣钱,惹了某些人什么事?再有什么不喜欢的,非要每天以谩骂、编排侮辱才能高兴吗?
我想不论是哪一个拳手的粉丝,互相间有再大的分歧,争论多激烈没有问题,但真心希望调整一下心态,让论坛少些恶意攻击和肮脏的字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