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38
威望738 威望
财富4497 拳币
贡献594 贡献
长老
长老
 
- 积分
- 21838
   
- 威望
- 738 威望
- 精华
- 17
- 财富
- 4497 拳币
- 贡献
- 594 贡献
- 在线时间
- 150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9-16
- 最后登录
- 2023-9-23
- 听众
- 17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1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甘岭战役从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
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
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
五十三次。最终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两个班阵地。
战役中志愿军共投入步兵为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
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
余新兵,共4.3万余人。投入炮兵部队有:炮兵第二师、炮兵第七师、火箭炮第二零九团,
第六十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火箭炮24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10门(不含迫
击炮)。高炮部队有:高炮第六零一团、六一零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二十营、独立第三十
五营,计高炮47门。
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其中弹药5514吨,平均日消耗128吨,战役
中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这一物资消耗量为我军战史上所罕见。为保障后勤供应,共投入
运输车辆2163台次,火线运输人员8500余人,动员民工6万余人。
十五军阵亡5200余,伤6200余;十二军阵亡1900余,伤2300余。合计阵亡7100余,伤
8500余,共伤亡1.56万。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歼敌2.5万余,其中美军5200
余。敌我双方伤亡比为1.6:1。
美韩军共投入步兵10个团又2个营:其中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韩第九师3
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空降兵1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地面部队合计
11个团又2个营。加上补充的韩军第一零五编练师和4个新兵联队,共6万余人。炮兵十
八个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2个营,170余辆。航空兵1个大队,飞机
约100架,共出动约3000架次。消耗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最激烈时一天中就消耗炮弹30万发,航空炸弹500余枚。
美方宣称杀伤志愿军1.9万,自身伤亡0.9万。
上甘岭战役是在两个连阵地上进行的,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
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战役中,守备部队主要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既设工事进行防守,坚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须的时间而不得已所采
取的手段。而且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
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
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
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
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
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
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通过
战役的实践,志愿军也摸索出一整套坑道战术,主要是“少、近、狠、快”。少是指使用兵
力要少,一般以一两人对付敌班进攻,以小组对付敌排进攻,以班对付敌连进攻;近就是
指将敌放到20米至30米的近距离再开火,既能使敌猛烈炮火失去作用,又能给进攻之敌
沉重打击;狠是指对突入阵地之敌要力争全歼,把敌打痛,使其产生恐惧;快是要求从坑
道跃出快、战斗结束回撤快,反击距离不超过100米为宜。这样可以节约兵力,减少伤亡,
完成防御任务。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解决了在敌极其猛烈的火力之下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的难题,有效地削弱了敌在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即便在失去表面阵地的情况下,守备部队仍能以退守坑道来配合二线部队实施反击,抗击并粉碎敌之进攻,证明了坑道在以劣势装备进行坚守防御中的优越性。在作战中,炮兵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提高,虽然志愿军发射的炮弹数量只相当于美韩军的21%,火炮的口径也多不及,但通过灵活的机动和集中使用,已经能够与敌炮兵进行大规模的炮战。具体应用上,反击中,在步兵攻击前实施炮火准备,一般可摧毁敌工事70%以上;防御中,以集中火力拦截敌冲击队形或阻止其在占领表面阵地后扩张战果。据不完全统计,美韩军在战役中的伤亡有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的。
因为作战区域狭小,美韩军又多采取集团冲锋,攻击队形密集,攻防转换节奏快,在志愿军所装备的武器中,马克辛重机枪火力虽猛,但枪体笨重,结构复杂,又需要加水冷却,
使用极不方便;捷克轻机枪射击精度高,但卡壳率较高,需要不断抹油维护保养,也不适
应激烈的战斗;苏式轻机枪火力猛,但射击时弹匣转动声响大,夜战中容易暴露目标;苏
式五零冲锋枪枪体轻便,射击速度快,但弹匣容量小,转眼之间子弹就消耗完了。相比较
之下,投掷弹药深受欢迎,特别是加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更为战士所青睐。很多战斗
几乎都是靠手榴弹和手雷取胜的,四十五师在23天的战斗中,就消耗10.65万颗手榴弹,
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这还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手雷。
完全可以这么说,上甘岭胜利的三大法宝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弹。
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
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
车连加强运输保障。十五军也组织师、团机关人员,甚至使用战斗部队进行人背马驼的火
线运输,但从纵深到前沿的运输线,由于美军严密炮火封锁,无论人员的增援,还是物质
的补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效果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坑道部队的困难。
在极端残酷艰巨的战斗中,志愿军政治动员工作的威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五军开展了“一
人舍命,十人难挡”的硬骨头运动,并在强调与阵地共存亡的基础上,提出了阵地要存,
人也要存,对革命英雄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在战役中涌现了许多以无比的英勇和高度的自
我牺牲精神在危急时刻与敌同归于尽、以身体堵塞枪眼的英雄壮举。在坚持坑道斗争中,
面临敌军的破坏、坑道里空气浑浊、缺粮断水、建制混乱的情况下,组织临时党支部和党
小组,领导官兵团结奋斗,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配合纵深部队恢复了阵地。
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广大指战员英勇无畏才是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关于上甘岭战役,长期以来,有着三个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其一,上甘岭与五圣山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上甘岭一失,五圣山就会不保。五圣山确实是
当时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咽喉要点,一旦失守将会震撼全局。而上甘岭战役双方拼死争夺的
两个高地仅仅是五圣山的前沿门户,要知道五圣山海拔1061.7米,几乎是这两个高地的一
倍,而且山势极为陡峭险峻,据说,秦基伟登上五圣山观察地形,下山时因山路太陡,无
法走下来,竟然是坐着顺山坡往下滑。要攻占这样难以通行的山峰,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也就是说,即使上甘岭的两高地全部失守,五圣山也不一定会失去。在上甘岭的鏖战,主
要是从停战谈判实现就地停火的原则考虑,为朝鲜尽量多争取一些国土。冷静理智地想,
为了这样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了1.56万人伤亡的代价,是否值得?
其二,关于什么时候判明美军的主攻方向。不少资料包括一些权威的史料,都认为从战役
的第二天起,志愿军就已判明了美军的主攻方向。其实,15日志愿军总部给十五军的电报,
是关于反击注字洞南山计划暂不进行的答复,只字未提上甘岭战斗,何以证实判明了主攻
方向?上至志愿军总部、第三兵团,下到十五军,15日都没有兵力部署上的变动。对美军
的作战意图、主攻方向都是经过三四天的战斗才逐步明确的。为此,秦基伟在战后的总结
会上还对战役最初几天由于没有及时判明敌主攻方向,致使上甘岭地区的兵力、火力部署
都较少,一开始就处于被动而进行自我检讨。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秦基伟对自己的要求
之高,治军之严。十五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处变不惊,反应迅速果断。并顶住了美军
第一天猛烈进攻,寸土未失,足以显示出十五军高超的军事素养。
其三,关于战役中十五军与十二军的关系,有的认为十二军仅仅是扫尾巴收摊子;有的则
认为战役应一分为二,前23天是十五军,后20天是十二军。实际上,十二军投入4个团,
占参战部队的44%;伤亡4200余,占战役总伤亡的27%;歼敌1.2万,占总歼敌数的48%。
绝非是简单的扫尾巴。另外11月5日,志愿军总部的命令中明确将十二军五圣山指挥所划
归秦基伟指挥,而且十二军参战时,十五军炮兵、观察所、后勤机关仍担负着保障作战的
使命,应该说十二军是配属给十五军的,作为战役的二梯队投入作战的,一分为二的说法
是过于草率了。十二军是一支比十五军历史更久远的部队,上甘岭战役前,十五军还可以
说是默默无闻,而十二军早就因累累战功名扬天下,此役配属给十五军,识大体明大局毫
无怨言,使得十五军在指挥上毫无顾虑,显示了一支老部队的谦虚与成熟,而战役中同样
不凡的表现,为战役的最后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可惜被十五军的辉煌所掩盖,很多人并
不知道十二军在上甘岭的出色战绩,令人惋惜,但其同样光荣的功绩是不应被忽视的。
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美第七师和韩
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迫使美军将战略预备队美第二十五师和韩第九师调上
来,进一步加剧了其后备兵力不足的缺陷,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
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从而加速了谈判的进程。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因为此战中的指挥得当,职务也逐步升迁,最后出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国
防部部长。1988年在我军第二次实行军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参与战役后半阶段作战指
挥的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后升任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
沈阳军区司令、国防大学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十五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各级战斗英雄共12383人,占该军总人
数的27.5%,以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在四十三天中,拉响
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
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十四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
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激发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
材,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等。
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成立空降部队,空军司令刘亚楼从三支陆军挑选出的骁勇劲
旅中,一下就选中了十五军,从此,十五军就成为中国唯一的空降军,这一殊荣就源自上
甘岭的辉煌。
而金化攻势的作者范佛里特,因为上甘岭战役的惨败,于两个月后的1953年2月被解除职
务,勒令退役。
作为朝鲜战争权威的战史,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组织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的战史教
官编著的十卷本120万字《朝鲜战争》一书中,关于这场战役的描述却只有廖廖百余字,
显然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中国的偏见,不愿正面进行评价。
而上甘岭的敌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韩国战争史》认为此役时间之长,战斗之残酷,
伤亡之惨重,史无前例。并写到:“中共十五军防御意志坚定,因此,三角形山战斗始终没
有进展,反而使敌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
美国军方更是难忘此战,上甘岭战役也就因此成为唯一列入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中国战
例。
上甘岭战役,以其战争史上的许多奇迹而成为世界上许多军事学者研究的战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