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帝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5|回复: 0

彼岸断鸿胡不归——苏曼殊的写意人生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

回帖

1462

积分

高级会员

端木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
威望
527 威望
精华
5
财富
2377 拳币
贡献
90 贡献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24
听众
6
发表于 2007-7-12 16: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柳无忌①先生的话说,如果把苏曼殊的友人“一个一个名字排在我们的脑筋里,差不多成了一幅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黄兴、陈独秀、廖仲恺、何香凝、章士钊、章太炎、柳亚子、陈天华、陈其美、陈果夫、宋教仁、蒋介石、胡汉民、沈尹默、蔡元培、周作人、马君武、叶楚伧……这些仅仅是一小部分,类似的名字至少可以排满一页纸。但是,曼殊是孤独的。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丈夫自有冲天气,不向他人行处行”。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既有简单的性情,又有非同寻常的复杂经历。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长驻日本的某英国茶行买办。他的生母是位日本人,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女人到底是谁②。曼殊在文化上也是“混血”,所谓“以四书五经为体,拜伦、雪莱为用,印度、日本为滋养,佛教典籍为精血……”这样一位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混合而成的复杂个体,他的经历传奇一点,性情怪异一点,举止脱俗一点,应当是不足为怪的。
    曼殊6岁时被嫡母黄氏接回广东老家,入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13岁的时候,因不堪忍受族人的歧视和虐待,离乡背井远赴上海学习英文。15岁时,他结束英文课程,随表兄林紫垣东渡扶桑,进入横滨大同学校继续学业。在横滨就读期间,因常感身世飘蓬,竟致返粤出家。还俗后,他回到日本,住在苏杰生的妾室河合仙那里,终日以读书为乐。这样到了19岁,曼殊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翌年,又转学到振武军校学习陆军,并参加拒俄义勇队。就在他准备秘密回国参战(日俄战争)时,他的异常举动被林紫垣发现,林百般劝说无效,遂断掉曼殊的经济供给……
    被迫回国的曼殊,先在由陈独秀任主笔的上海《国民日报》作翻译。不久,在章士钊处得知,故友黄兴正在长沙筹备武装暴动,当即便收拾行装,第二天就溯江而上去找黄兴参加革命。曼殊在西南参与创办了华兴会,然后又自告奋勇,南下香港联络兴中会。就在他赴港期间,起义失败。曼殊满腔愤懑无由得出,恰在此时,康有为大肆鼓吹保皇立宪③,曼殊一怒之下向陈少白借了把手枪就要去刺杀康有为。刺杀行动后来虽因意料之外的原因取消,但是从这件事上足见曼殊是个有胆识有魄力的革命者,而且浑身上下充满了侠者之风。
    革命失败、刺杀取消,曼殊只好回国,但是当时他已经身无分文,只能流浪返粤。好在他做过僧人化缘的活儿,总不至于饿毙街头。回到广东后,曼殊越发心灰意冷,感慨世事沧桑,当他行至惠州时,在街头书肆中偶然见到一册唐诗的选本,随手一翻,王摩诘的一首诗赫然入目——“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曼殊上人”于是二度披剃……转年,在朋友资助下,曼殊经由香港至泰国、越南、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学习佛法。其间,接受第三次戒剃。
    回国后,曼殊以僧人身份作掩护,辗转湘沪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他在日本编出了《梵文典》和《文学因缘》等作品的书稿,由此而被誉为高僧。1909年,埋头著述治学的曼殊,在东京结识了艺伎百助枫子,两个人发生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缠绵悱恻的恋情。曼殊是极其矛盾的,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面对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有做。后来曼殊在《本事之七》中写道:“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嘱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终生未婚,也再未爱上其他人。可见,面对这个情字,谁都无路可逃。
    武昌起义后,曼殊从爪哇回国,在上海加入“南社”,一边继续从事革命,一边参与民国的筹建。袁世凯窃国导致革命失败,曼殊悲愤交加,竟致癫狂中举利器自戕,被友人救起后,他怒不可遏地写就讨袁檄文,誓与国贼不共戴天。但是现实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文人风骨在这样的时候百无一用。曼殊因此精神萎靡,整日流连市井、寄情声色,他暴饮暴食、忽歌忽哭、狂吸雪茄,后来索性有病不治,只求速死……“二次革命”失败后,曼殊随友人流亡日本,状态越发消沉。
    居觉生组织护国军讨袁时,已病疴缠身的曼殊重新振作起来,毅然回国投军……
    1916年,苏曼殊回到上海,住在孙中山的寓所。191852日,曼殊在上海辞世,终年34岁。他是拜伦和雪莱诗歌的最早译者;雨果的《悲惨世界》也是他最早译介过来的,当时书名译作“惨社会”;曼殊还有许多书画作品存世,他的画作精妙绝伦颇有古风,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学的绘画;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方面,主要作品是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断鸿零雁记》是他最精彩的小说作品,其内容差不多可以算是曼殊的“心灵史”。
    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佛学家、革命者、刺客、酒鬼、天才……这还不足以概括曼殊的全部。他只活了34岁,不是天才做不到这么多。当年,曼殊号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精通中文、日文、英文、梵文④,对东南亚一带的语言也有所了解;他的诗歌、散文均独树一帜、别有洞天,小说也很有成就。有趣的是,据陈独秀和章士钊后来回忆,20岁时的苏曼殊,写字还时常缺笔少划,文法上也存在诸多缺陷,然而,稍加点拨之后,他的文笔就判若两人,没过两年,竟然就“出语殊妙”、浑然天成了。陈独秀因此说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这样的天才当然是绝无仅有的。曼殊的画精致细腻、风格独特、难觅来处,即便当代影响极大的画家,也纷纷赞其“精妙绝伦”。当然,曼殊最有名的,恐怕还是一个“痴”字。“天才与白痴仅一墙之隔”,曼殊正是这样的人。他曾闯进友人何震的房间,手指油灯大骂不止,似与鬼神对话;又曾月夜泛舟,面对湖上月影涕泪纵横,哭罢则歌咏古人词句,恍如神游幻境。至于观悲剧而泪眼婆娑,闻哀乐而袈裟湿透,思故人而泣如雨下,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和尚说,曼殊从彼岸来,是一只迷失在阎浮提⑤的断鸿,他的悲心此岸众生是无法理解的,他早晚要回到属于他的世界,那里才是他的归宿……
    曼殊有诗写道“小楼春尽雨丝丝,辜负添香对语时。宝镜有尘难见面,妆台红粉化谁眉?”他真的面对俗世仅有“一钵无情泪”吗?如果出世才是他的归宿,那又何苦询问“红粉化谁眉”呢?与曼殊同时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公认是20世纪以来中土最有成就的高僧,他圆寂时不也感叹“悲欣交集”吗!其实哪里有具体的彼岸,彼岸就在我们心里。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无情哪里是悟者之途,它只是虚无和寂灭。佛陀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堂堂巍巍的情者,否则他就不会放弃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吃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悟者之途了。曼殊的痴,是大彻大悟的“痴”,俗人看不懂这种智慧,所以叫他天才。其实他的活法,才是最纯粹的,把人性突显到极致的活法。他那样的34年,比之俗人何止百年!
        拳击使我学会了梦想,我愿意把我的梦想与大家共享……端木龙成   http://blog.sina.com.cn/duanmuab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拳击帝国 ( 冀ICP备19037162号-1 )

GMT+8, 2024-4-25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