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帝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6|回复: 0

落拓江湖自在囚——难得糊涂郑板桥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

回帖

1462

积分

高级会员

端木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
威望
527 威望
精华
5
财富
2377 拳币
贡献
90 贡献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24
听众
6
发表于 2007-7-12 16: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作个综合排位,郑板桥一定可以高票入选前十之列。有清一代,自石涛、八大以降,至扬州八怪而达画坛高峰,而“八怪”一脉,不论当世成就,还是后世影响,似乎都应首推郑板桥。其画上承青藤①、雪个②、二石③、渐江④,下开近代写意风气之先,画风颇为近代名家所重。其书则以号为“碎石铺路”的“六分半”独树一帜、卓绝书坛。其诗词幽默风趣、雅俗共赏,在清诗中自成一格。在清代文人雅士间号称诗书画三绝。

革命家史
  “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
  这是《板桥自叙》中开篇的几句话。文中所言三郑,一个打铁,一个贩糖,都算是“实业”。只有板桥郑,桥并非自家的,却自言“郑板桥”,看来这板桥郑氏,似乎确曾比较清贫破落,实在是没什么实质的物件儿可以显摆了。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廿五生于兴化城东门一座古板桥附近的旧宅中,算起来似乎应该是属鸡——黑鸡!
  话说这板桥郑家世代都是读书人,板桥的太爷爷郑新万是位庠生⑤,爷爷郑清之是个儒官⑥,老爸郑立本则是个廪生⑦。说来也怪,一家三代人苦苦攻读,居然无一人中举,也真是够衰,家道日渐凋敝也就不足为奇了。就算是地主家,这样啥也不干只念书,肯定也没有余粮啦。还好郑板桥出世的时候总算还见得到那板桥,估计他老爸是觉醒较早的“钉子户”,死活不肯出卖祖宅,否则,可能郑板桥就要叫郑巴扎、郑卡拉或者W·C·Zheng了。再说,这要搁在今天,靠!旧城改造……
总之,待到郑板桥能打酱油的时候,“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的日子已经开始了。板桥曾作《教馆诗》说,“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无奈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然而,一家四代致力于举业,到了他这里,再苦再难也没有理由轻言放弃了。
  板桥3岁,生母汪氏病故。翌年父亲续娶郝氏。13岁,继母又去世。此后郑父一直体弱多病,家道因而更加衰败。从那时起,板桥就一边勤恳求学,一边侍奉着父亲相依为命,苦苦捱到成年。 “破裘虽补不禁寒”、“谋事十事九事殆”,正是板桥青少年时代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20岁那一年,板桥拜陆种园为师学习填词;24岁中了秀才;26岁开始塾师生涯。而立之年,父亲病故。转年,唯一的儿子夭折。不久,板桥迁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前后约十载。39岁,妻子徐氏故去,她与郑板桥共同分担了生命中最艰辛困苦的16年。徐氏殁后的第二年,40岁的郑板桥终于考中了举人!为此,板桥作《得南闱捷音》诗一疏心头苦闷: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按今天的话说,郑板桥同志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老爸病病歪歪,居然还没有医保,简直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家里穷得穿不上裤子。板桥同志好歹有点文化,投简历吧,却到处碰壁,他恐怕做梦都想“上班去喽”……唉!可怜那年月,穷人难呐!哪像今天——“我们赞叹专注一生的事业,更欣赏自由奔放的灵魂”——找工作,他也不知道上智联招聘啊……^^※¥%!◎9:/as?!@4t5r(幸福指数飙升中……)
  事实上,板桥早年的读书生涯与《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他们。周进好歹还能当个会计;范进不管咋说,老丈人也趁个“实体”,而且还有下蛋鸡可卖。板桥怕只能画鸡去卖了。正因为有了如此艰辛的阅历,他后来考中进士时,才兴奋地制印一方,题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可见他对自己由贫寒彻骨,而致了却祖宗夙愿,终于榜上有名,是颇感自豪和骄傲的。况且,值得骄傲的还不止这些……

难得糊涂
  清代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一般情况下,乡试是出仕的第一道门槛,也就是考举人。板桥在雍正十年中举,年纪已届不惑,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乾隆元年,板桥总算中了进士,时年却已44岁,而且,在位列二甲的90人当中,他的名字排在第88位,总名次则是第91位,这就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但是,排在他前面的人都不是名满天下的大艺术家,似乎这才是他真正值得自豪之处。
  板桥40岁就已经有资格出仕为官了,可是直到50岁上,才谋了个山东范县知县的缺。范县是“小城荒邑,十万编氓”的老少边穷地区,县政府在编公务员总共才六七个。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地方,才使郑板桥有足够的时间研磨书画。他的“六分半”和写意竹,大约就是在那里最终成熟起来的。
  关于板桥开创六分半书体,还有个传说中的笑话。据说有一天,板桥临帖竟日,至晚仍无睡意,躺在床上还在揣摩笔法。结果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就在妻子徐氏背上“笔走龙蛇”,搞起创作来。徐氏睡得正香,被划醒后很生气,就忿忿然说了一句“人各有体!”不想这句话歪打正着,一下子戳中了郑板桥敏感的艺术神经——于是风格独特的六分半书体就此诞生了……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未必真实发生过。然而,板桥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转益多师、刻苦临摹,到了近乎疯魔的程度,则确为事实。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个笑话倒也有几分味道。板桥曾经在文章中说,“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于己意。”可见偶然的创意心得,是勤奋累积的必然结果。
  乾隆十一年,板桥离开范县,改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年54岁。早在板桥到任的前一年,潍县沿海地区就发生了小规模海啸,导致海水倒灌成灾,无数良田被毁。板桥上任后,又逢连月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而且疾疫开始大面积流行扩散。
粗说起来,这潍县本乃鲁东大县,古称北海,一度物阜民丰,可是不知为何,就在郑县长就职前后,潍县居然连年遭灾、民不聊生——乾隆十年,海水灌田,良田万顷绝收;十一年大旱;十二年,阴雨连绵,大涝;十三年,大旱,飞蝗成灾,全县饥荒……
  至乾隆十三年,中原半数以上地方遭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而朝廷已经几乎无计可施。为了安定民心,这一年,乾隆帝决定封禅泰山,祈福消灾。郑板桥以“书画史”的身份,参与了祭天典礼。为此他在泰山顶峰驻留40多天,不仅包揽岱岳风光,而且得以名正言顺地仔细研究了一大批古字画珍品。
  乾隆十四年,潍县连年灾害终于结束,是年秋季粮食丰收。
  在潍县,板桥做了几件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在饥荒严重的时候,板桥曾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私开官仓赈济灾民,有人劝阻板桥三思而行,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意思就是,这他妈都啥时候啦,等到层层审批下来,老百姓早都死光了!干吧!一切责任由我来负……
  更了不起的,是板桥还曾强令城中富户评价放粮,并为灾民设粥棚。他自己以身作则,首先捐钱抵粮。一时官私粮仓齐开,任由治下百姓凭户口本或者暂住证借粮,待百姓借粮完毕,郑县长居然当众烧毁所有借据,使老百姓感激不已。
  由于连年灾荒,后来官仓也已告罄,灾民的生计仍然无望,而县里富户大都不愿再捐钱粮。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形势极其严峻。情急之下,郑板桥宣布灾年防盗,要加固破败的城墙,并首先捐出自己半年的俸禄纹银500两。这样一来富户们无法推脱,只好出钱出粮修城。于是,板桥把远近的灾民都招来筑城,结果一举两得,城池加固了,数万百姓也因此得以活命。
  乾隆十八年春,花甲之年的郑板桥因事触怒上司,被迫引咎辞职。据载,郑板桥在鲁两任知县,治下“狱中无犯人者数次”,这是郑县长广施仁政的又一个方面。因此,板桥离开潍县那天,县城万人空巷,百姓拦道挽留。《清学者传》中更进一步记述说:“百姓痛哭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当然,这似乎有点夸张的成分了。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在潍县知县任内题写的匾额,这是他在官场中悟出的一条“生存哲学”。这四个字还有个来历,据说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不觉暗惊,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
欠酒二两
  话说郑板桥离开潍县,雇了三头毛驴,自骑一头,书僮一头,一头驮书,优哉游哉地南下扬州去了。书说简短,一路无话。这一天总算到了扬州地界,盘缠也已经用尽,只得加紧赶路,急着奔回家里去,可是临至城下天色已晚,城门早就关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先在一家乡村野店歇下。由于生意不好,店家已经歇业多日,店中竟致无米下锅。夜里板桥饿极,便潜出店房,偷了人家后院桃树上的几枚蜜桃权作宵夜。摘桃溜回门口,板桥忽闻一缕酒香飘来,饥饿驱使他嗅着香味寻去——原来店主也在宵夜——“大哥,给咱来口呗!”
  “钱!”……◎¥#!¥#……%××※(+.-*
  翌日晨起,板桥出得店门直奔扬州而去。不想刚走出不远,那店家就从后面追上来,手里还拿着欠条和蚊帐。好在扬州近在眼前,板桥略一迟疑拔腿就跑。直跑到几欲吐血,板桥先进了城,慌忙钻了几个小胡同,跑回家去了。点主也追得满头大汗,索性走进一家茶房歇歇脚再说他把那大大的欠条和蚊帐使劲往桌子上一摔,就高喊茶博士快上茶。
  “咦,敢问兄台这字画从何得来”,邻桌一个秀才站起来搭话道,“不置可否让与在下?”
  “啥字画?你是跟俺说话?”
  “正是正是,这可是板桥居士的大作啊!”
  店主眼拙,可耳朵还算灵光,赶紧将那蚊帐铺开来仔细端详——娘兮屁!乖乖居然是幅桃汁绘成的“墨桃”——“靠!不卖不卖,这可是俺朋友送的,怎能随意卖给你?去去去……”
  传说店主凭着出让“墨桃”换来的银两,把店面粉刷一新,开了一间酒馆,店名就叫“欠酒二两”。
  关于郑板桥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以他为主角的民间传说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认为郑板桥其实是个小贪官,只不过做得隐蔽,无人纠举罢了;还有人说他是个好色之徒,不禁好女色,居然还喜欢男色,也就是“万能插头”……
  然而,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诸多政绩,也是事实。只能说,他是一个既浪漫又精明的艺术家。他身上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格。其实,这与他早年的生活阅历,极其惨淡的家族史不无关系。任谁经历过那样的日子,恐怕都不会仍然天真地当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吧?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于城东之管阮庄。
附注:
①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绍兴)人。明晚期杰出的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即朱耷,明皇室,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九世孙。谱名统,有雪个、个山、人屋、道朗、个山驴、破云樵者八大山人等别号。 “四大画僧”之一。
③指石涛、石豀。
  石涛,明宗室,俗名若极,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四大画僧”之一;
  石豀,俗姓刘,字石豀、介丘,号白秃、髡残、石道人、残道者。明末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避难林莽,备受摧折之苦,加之复明无望,遂削发为僧。“四大画僧”之一。
④法号弘仁,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六奇,号渐江、渐江学人、无智、梅花古衲。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曾为歙县名族,后败落。一生以诗画为业,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是明末秀才。“四大画僧”之一。
⑤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又称邑庠生。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或生员。
⑥此处当指县学教喻之类的秀才,并非官吏。
⑦“廪膳生员”的简称。明代州、府、县学生员最初都供给廪膳,补助其生活,以后及清代,则须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才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廪生,又称 “廪膳生”。
        拳击使我学会了梦想,我愿意把我的梦想与大家共享……端木龙成   http://blog.sina.com.cn/duanmuab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拳击帝国 ( 冀ICP备19037162号-1 )

GMT+8, 2024-5-8 07: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