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0692
威望21841 威望
财富977983 拳币
贡献13915 贡献
长老
长老
平和
- 积分
- 170692
- 威望
- 21841 威望
- 精华
- 36
- 财富
- 977983 拳币
- 贡献
- 13915 贡献
- 在线时间
- 230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0-13
- 最后登录
- 2022-7-30
- 听众
- 22
|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4: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电影人为“新人断层”现象把脉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4月15日举行。此次颁奖礼以“电影新势力”为主题,从而带出香港电影“传承”与“坚持”的精神。纵观现在的香港电影圈,“新人断层”现象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从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来看,这种情况显然还没有改善。看看今年的入围名单,许鞍华、徐克、杜琪峰、刘德华、刘青云、叶德娴、舒淇……新人不给力,早已成为港片发展的最大制约,培养新人成为香港电影圈的当务之急。网易娱乐独家专访黄百鸣、熊欣欣、郭子健、周显扬、任达华、张家辉等电影人,为“新人断层”现象把脉,并为新生代电影人支招。
现象篇:老影人仍是金像奖中坚力量,新人难以出头
徐克、杜琪峰、许鞍华都是已经为香港电影服役超过30年的元老级导演。
本届金像影帝的四位候选人年纪都在50岁左右。
提名最佳男配角的几位演员都已经是在影坛跌打滚爬了数十年的老影星了。 最佳导演:清一色老面孔
从本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来看,香港影坛的老面孔现象就体现得颇为明显。入围的六位导演中,就有四位是曾获得这一奖项的金像奖常客——凭《桃姐》成为该奖项头号大热的许鞍华,曾先后三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特立独行的导演杜琪峰虽然屡次拒绝出席金像奖,但在十年间他也曾三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凭借《龙门飞甲》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的导演徐克,假如这次再度角逐成功,这将是他第三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麦兆辉则在2003年凭《无间道》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至于剩下庄文强与姜文——前者虽然去年才获得金像奖新晋导演奖,但其实以《无间道》编剧成名的他,进入电影圈已有13个年头,是香港电影界的著名编剧;后者虽然并非金像奖老面孔,但姜文也以导演及演员的身份,在其他颁奖礼上获奖不少。
影帝:五十岁男人垄断提名
与“最佳导演”相比,今年的“影帝”更是断代现象的重灾区,垄断提名名单的清一色是五十岁左右的老戏骨。因主演《桃姐》而被视为影帝最有力竞争者的刘德华,年龄已超过五十,他参与演出的电影已经超过140部,并曾凭借《暗战》和《大只佬》获得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分别因《夺命金》、《窃听风云2》两部电影而被同时提名的刘青云,年龄也已接近五十,1986年开始参与电影演出的他,曾获得近十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最终在2007年凭《我要成名》一圆影帝梦。至于功力深厚的内地演员姜文与葛优,虽然他们是首度入围金像奖最佳男演员,但他们同样已年过五十。
影后:仅高圆圆首次获提名
相比之下,影后候选人的老龄化状况还算好些,除了新科威尼斯、金马“影后”叶德娴已是六十五岁的老前辈外,舒淇、汤唯、周迅、高圆圆等均是30多岁的女演员,代表了年轻一代女星的成长。不过如果不论年龄论资历,这四位“70后”候选人中,仅高圆圆一人是首次获得金像奖影后提名,而其余的舒淇、周迅与汤唯则早已是影后级人马。
最佳配角:满眼尽是老戏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金像奖最佳男、女配角的提名名单也逃不出“满眼尽是老戏骨”的现象。年过七旬的秦沛、卢海鹏、曾江、王羽等“老戏骨”的名字赫然在列,极大提升了入围影片的厚重感,其余的苏杏璇、惠英红、刘嘉玲等也是在影坛打滚超过三十年的资深演员。年轻一代的演员就只剩下谢霆锋与桂纶镁在撑场面。
原因篇:电影业投资创作环境差,新人素质整体偏低
投资者不愿砸钱冒险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导演、新演员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从打杂到编剧到副导演到导演再到去年执导的《打擂台》获得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郭子健,走的就是一条标准的香港导演成长之路。在郭子健看来,造成这种局面与投资者不愿砸钱冒险有关:“香港电影是完全的商业化运作,投资者就是商人,计算的是投入和产出。新人虽然成本低,但风险更高,不能保证电影卖座,那么投资者的回报也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现在如果没有明星的话,老板、发行都不会支持。他们会觉得在这种小片子上投入的发行宣传费用越少,赔的越少。影院都不会给你放,或者给你很少的机会,有很多观众想看都看不到。”
因在《黄飞鸿2》中饰演“鬼脚七”而被观众熟知的熊欣欣,从一个香港影坛普通的替身演员一路跌打滚爬成为现在国内知名的武术指导和动作片导演。熊欣欣也认同业界对新人的不支持,成为制约新人上位的重要原因:“三年前我拍过一部《战无双》,那时我刚从国外回来,很想发掘一些新演员出来,所以就用了一个全新的女孩子,身手都很好。但在操作中我遇到很大的压力,投资方不认同我这个想法,说我在冒险,他们宁愿花钱用大明星。后来在我的坚持下片子拍完了,不是太差,但在大陆上映真的是赔得一塌糊涂,因为发行公司、院线都不支持,他们不管电影好与坏。”
多年从事剧本相关工作的《大追捕》导演周显扬表示,业界对新人不支持的情况,在编剧界同样存在:“现在电影圈老是闹‘剧本荒’,之前我就看到张艺谋导演感叹没有好剧本的新闻。其实年轻有才华的编剧还是不少的,只是出名的不多,但是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的并不多,很多大导演只找大牌编剧合作,这样就造成局限性。”
新人素质不如老一辈
其实投资者不愿冒险用新人,并非“人才断层”的全部原因,新人自身的素质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纵横影圈30年的任达华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新生代演员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要努力一点,别老是去喝酒,拍戏不能一个人带七个人来。年轻人就需要多看看电影、电视,多学习,增进自己的演技。最重要是有职业操守,拍戏不能迟到。”
培养新人一向不遗余力的熊欣欣,认为一些新生代演员的浮躁心态,不利于他们在电影圈的发展:“我们现在跟演员谈合作,有时候挺生气的。我在想,你凭什么拿到那么多钱?你对行业付出了什么东西?你拿那么高的报酬,你就会给自己、导演、片方、观众砌了一堵墙。这应该是整个社会都存在的问题吧,太急了,太浮躁,都想马上成名,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天下的财富。”
当老板已有30年生涯,曾捧红过不少新人的黄百鸣就感叹,随着时代转变,如今的新人在吃苦耐劳方面远远不如老一辈:“80年代的电影圈,无论新人还是大明星,凡事都是亲力亲为的。比如张国荣,去哪里宣传都是一个人,哪里有跟班的?就算周润发,也是到后期才多了他太太跟着他,并不会带10个、8个跟班的。现在随着经理人公司制度的兴起,新人过份受到保护,出外宣传后面也有大队人马跟着,这只会令新人独立性弱了,产生依赖性,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作为过来人,郭子健则指出新人面临的颇为现实的问题:“现在香港电影业环境差了,无论是新演员、新导演还是新编剧,愿意在毫无保障、毫无正面信息的环境下付出青春的人很少。比如一个新编剧,他会觉得写那么多,最后还是没钱。现在与以前不同,以前有很多戏约,一个戏没写好,还有别的机会,很多编剧还能做导演。但现在不同,没有人愿意进来做一个没有希望的工作。”
合拍片多了机会反而少了
在黄百鸣看来,近年香港导演集体北上,合拍片逐年壮大的趋势,也是令香港电影圈“新生代”机会减少,从而造成“人才断层”的原因之一,“合拍片要面对13亿人口的观众,观众层面广了,制作方向会转变,题材也要迁就内地观众口味。由于市场大了,电影的商业性就变为主导,制作变大,就一定要找有能力的导演才能驾驭,所以就变成有经验有能力的导演在这方面就会吃香。投资这么多钱去制作一部电影,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导演与监制,新导演的机会就会少了。演员也是一样,合拍片要迎合内地观众口味,内地演员要参与演出,相对地,香港新演员的机会就会变少。”郭子健也认同这个观点:“合拍片越来越多,纯正香港电影越来越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香港新演员、新导演的好机会也会变少。对于编剧来说,这个情况也是一样的,只要是写国语剧本,必定会找内地编剧去写,那么香港年轻编剧的机会就会跟着变少。”
解决篇:新人要珍惜每个机会继续熬下去
尽管“人才断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存在的现实基础,但香港电影人仍在作着不懈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捧新人就是其中一个解决的办法。“演员都是培养出来的,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我们还是应该有胆量去捧他们出来。至于新导演,我们拍本地电影,一些小制作仍然有生存空间可以给新导演发挥。接下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出现,因为香港电影发展局将会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鼓励中小型电影多点去资助新导演去拍电影。”黄百鸣说道。
对于新人的建议,黄百鸣、周显扬、张家辉、郭子健、熊欣欣等前辈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一致的答案:“珍惜每一个机会,继续熬下去。”黄百鸣认为对于自己的第一次机会,新人应该特别珍惜:“只要第一次演出得好,无论是否拿奖,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周显扬对此感触颇深:“对于新导演来说,一个机会得来不易。把握好,观众有正面的反应,相应地,投资者才能信任,才能认为30、40岁的导演也能做好。但如果没有尽心尽力地去做,出来的结果普通,这就对不住提携你、帮助你的人。”张家辉则呼吁新人不要轻易放弃:“年轻人还是应该凭着自己年轻的本钱继续熬下去。你努力了,你总有机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