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4524
威望10518 威望
财富377121 拳币
贡献8669 贡献
管理员
管理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积分
- 74524
- 威望
- 10518 威望
- 精华
- 31
- 财富
- 377121 拳币
- 贡献
- 8669 贡献
- 在线时间
- 84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2-14
- 最后登录
- 2024-4-9
- 听众
- 16
|
据说严光本来姓庄,汉明帝刘庄即位后,为避讳“庄”字,一部分庄姓便改作姓严了。大约是因为“庄严”总是联系紧密的缘故吧,虽说是改了,与过去还是有着一种千丝万缕割不断的东西。
相信对改姓这事,严光也是很不乐意的。但作为一种礼数,严光不管愿意不愿意最终还是接受了。并不是什么事都能象当年那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
当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举国初定,行军打仗的将军倒不缺,但治国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于是,他便想到了早年一同在长安游学的严光。
严光听说官府找他,赶紧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刘秀则专门令人画了他的照片进行“通缉”。毕竟天下是刘家的天下,很快得到信息,说有一个家伙很像严光,常常反穿着一件老羊皮的袄子,很是扎眼的在富春江畔悠闲地钓鱼。结果严光自然是被请到了刘秀面前。
刘秀很恭敬很客气的请他出山,甚至陪吃陪睡陪聊了好几天,但严光硬是没卖刘秀同学的面子,说,何必要逼我做我不愿做的事呢?
刘秀想想也是,不如随老同学的愿算了,也没再去为难严光,随严光守着富春江的鱼们逍遥去了。
后来,严光便就在历史上成了一个很有名气的隐士。
曾有人将隐士分成三等十类,什么大隐、中隐、小隐,什么先官后隐、半官半隐、无官而隐等等,很是复杂。其实分来分去,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一个隐士并不是件很简单的事。
严光显然是无官而隐,而且还是那种皇上亲自出马求他做官而不就的那种无官胜有官的情形。
按说,他是真隐的。传说曾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严光的钓鱼台,觉得很是惭愧,便作了一首诗:“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可以说,这个秀才的想法代表了一般读书人的心思。
但有人偏偏与严光过不去。
宋代就有一个人对严光的某些做法很不以为然,也作了一首诗:“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意思是说严光有了沽名钓誉的味道,明知道官府会四处寻找,干嘛在钓鱼时还穿件老羊皮的袄子呢?这不明摆着若人注目么?要是与那些渔夫们一样,一身蓑衣,一杆鱼钩,混迹于江湖之上,隐身于烟波之中,哪里能找得着呀。
写这首诗的也可能是一个更真的隐士了,尽管诗写的有些打油的味道,但想必要表达的肯定是一种比严光更清高的思想。
当然不能完全说这个作诗的人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但不管咋说,严光绝不是嘴上隐士,如果他受邀出仕其实是完全说得过去的,要是干得好了,也会同样成就出明君贤臣间的一段佳话。
从事情的结果来看,严光不仅不是“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更没有想着去走那条“终南捷径”。严光与刘秀见了几面,可在严光的眼里,刘秀不仅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个老同学,所以,见面了也没三叩九拜,也就是作了一揖。刘秀陪睡时,弄得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官员大呼天有异象,其实也就是严光有意无意的用大腿将刘秀压了一夜而已。
如果严光真的心里有啥想法,我倒推测,或许严光打算藉此来更好的帮刘秀一把。严光对刘秀是太了解了,他不仅知道刘秀不会对他咋样,他还知道刘秀会让他离去的,因为刘秀让严光自在的遂愿而去,对招揽更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会不会大的更多呢?事实也正是如此,刘秀虽然失去了一个严光,但通过故事的传播,刘秀得到的似乎更多更多。
严光在另一个人眼里居然是一个“罪人”,而且是大罪人。
朱元璋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严光论》。朱皇帝在历史上份量也是很重的,这位很有作为和争议的领袖说:“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能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之徒!”
朱元璋这个结论是从分析当时国家刚刚走出战火,百废待兴,急需治国的人才,而严光却不顾大局,不以国事为重,在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却玩起退隐的把戏,这简直就是犯罪,比一般般的犯罪还要犯罪。玩隐逸在朱皇帝看来是要有基本条件的,要是世界乱成一锅粥,要是连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钓鱼也好,采菊也罢,行么?
其实,朱皇帝的见识并不低。是呀,正如一个朋友给我说的,如果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归隐山林了,那剩下的事要不交给庸者去做,要不让小人们去做了。当然,这只能是一种“如果”罢了,天下从来不少有识之士,天下有识之士也不可能都“如果”去。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在朱皇帝手上有识之士还算少么?一个刘基就是半仙似的人物了,结果如何呢?视严光为罪魁祸首的朱元璋,恰恰一个一个把国家所需的人才或功臣当做棍子上的刺一刀一刀的给削了。象这样干的,朱皇帝并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而翻遍历史,相比之下能善待人才或功臣的皇帝却正是刘秀。
这个刘皇帝求贤之心绝不在那个朱皇帝所说的之下,但他基本做到了善始善终,尊重该尊重的,相信该相信的,奖赏该奖赏的,包括让严光随心而去。
从这个角度而言,严光是幸运的。要是碰到朱皇帝,脑袋早搬家了。
可见,隐逸这事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真的隐士是不太多的。首先,能称得上隐士的必须是有杰出才能的人。就严光来说,记载上并没有说明他如何的有才,但既然光武帝如此看重这位同学,应该是有几把刷子的;更重要的是,隐逸往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果严光不是遇见了刘秀,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刘秀成全了严光,严光也成全了刘秀。
或许在人们心里,严光已经成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映照物了。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称赞严光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苏东坡过严子陵时,作词说:“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大学士觉得,一切都是梦,只有青山永在。
陆游曾放歌:“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回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放翁认为“无名”才是最高境界。
与其他的隐士们一样,大约有多少注目的眼光,就有多少个严光吧。
作者-林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