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象125 于 2014-4-12 16:20 编辑
元亨利贞四字,是易经首卦-乾卦的卦辞,仅止四字,却自秦汉以降二千余载聚讼不绝,很难搞清其真正意义。之所以如此,首先在于史料无征,可资研判的证据太少;其次是拘于道统,为“权威”所缚,倘或异解,便会狎辱圣言,为世不容。此二者,前者为主。
及至近代,随着河南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和破译,学者们才又重新研究,尤其是贞字,断为占问无疑。贞,许慎《说文解字》“贞,卜问也”,其训甚当。甲骨文研究的大家罗振玉曾对许慎之训大为赞扬,说其为该训的“仅存者”。但是易传之《文言》和《左传》都将元亨利贞解为四德,贞字便也成为“正”。我们用四德之说解易经全篇,几难说通,牵强附会至极。缘何如此呢,因为易传的作者们也没有读懂易经,这是显见的。不但他们没读懂,后世的注释家们也没有读懂。原因就是史料无征。
不消说他们,即便是许慎的《说文解字》,钱玄同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的跋上,也说“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集伪古字,伪古义,伪古礼,伪古制和伪古说之大成的书”,原因是“《说文》所列小篆,已多汉人传伪之体。。。乃是刘歆辈依仿传误的小篆而伪造的,故与甲文金字文体形体相去甚远。。。还不如汉隶的较为近古”云云
钱玄同说的很刻薄,但多少页有些道理,因为古文字的字义字形声韵等演变巨大,而文字的载体又受实证的限制,以篆字为体来解,本就很难。这里可以以易经的易字做个说明。《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此说其实是附会小篆,观甲骨,金文,哪里有蜥蜴的样子?无征而解。清朱骏声训之“三易之易读若觋”,虽亦无征,但各种古易战国时期就被当做筮书,觋乃男巫,掌筮者巫,且易觋同韵。故高亨赞同此说,吾亦同之。
关于古史研究资源,大学者顾颉刚总结了三个方面:古书,考古以及民间传说。我们知道历史研究有宏观微观之说,宏观史家缀链片段,发掘历史规律,微观史家则主张深研一史一事,无征不信。古人缺乏史料观念,加之生产力低下,科学承载手段落后,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等等原因,造成史料断裂,遂使后世“圣王治天下”的主客观因素成为可能,伪书不绝。顾颉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层累的造成的历史”,具有革命的意义—其提出东周初年有禹(诗经),东周末年有尧舜(论语),战国至西汉,伪书成行,又有黄帝及更早的神农和伏羲,及至交通发达,文化交流疏达,又从苗人的史观搬来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时代愈往后,知道的故事越前,历史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越是砌塑圣王,附会道德,人格和神格交杂。伪书伪义盛也。简言之,乃不明与附会猜想。
还拿易经举例: 大壮六五爻辞 丧羊于易,无悔 旅 上九爻辞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眺 ,丧牛于易。凶。 《象辞》:丧羊于易,为不常也 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王弼注:以旅处上,众所同疾。故丧牛于易,不在于难。 朱熹注:易,容易之易,言忽然不见其亡也。或作疆场之场,亦通。汉书食货志场作易。
象辞说得模棱无序,王弼干脆认为是容易的易。朱熹认同王弼又表示了怀疑而已。其实他们都没有看明白,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史料无征。 直到殷墟甲骨大量出土的时代,王国维才考据出是商王亥去有易国贩牛被“杀而放”的故事。象这样的重大事件,当会事先占筮,然后由巫史标刻甲骨,封埋于土。同时民间亦自口口代传,及八百年后,讯息已近弩末,近无征,若非甲骨文再现,谁人又能知晓?
胡适先生治学严谨,笃信考据学,故其在史料无征的情况下,主张东周以上无史—“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遂把四千年历史缩减为二千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名享中国史界时,钱穆还在中学教书,后受顾的荐举到燕京大学教书。后来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自序中言,夫为辨有破有立,破人有余,立已不足,此非能破之胜也。破、立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其实是镜子的两面。如此而已。
|